【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山八海
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说。即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环绕,而山与山间各有海水相隔,故总为九山八海。诸经论对此均有所论述,但是,就内容与八大山次序而言,各书所述稍有不同,如《起世经》卷一谓九山皆为七宝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优钵罗华等诸妙香物;而《俱舍论》卷十一等则谓须弥山为四宝所成,中间七大山悉以黄金构成,八大海水中的内七海名之为内海,八功德水湛于其中,第八海名为外海,碱水盈满,广三亿二万二千由旬。
玆依《起世经》卷一、《长阿含经》卷十八等所载,略述如下︰
(1)须弥山(Sumeru)︰又作苏迷卢山、须弥卢山、修迷楼山,译为妙高或好光。屹立于世界中央,高八万四千由旬,顶上阔亦同。有三十三天宫殿,为帝释所居。
(2)佉提罗山(Khadiraka)︰又作佉提罗迦、轲地罗、佉陀罗,译为担木或空破。高四万二千由旬,上阔亦同,端严可爱。在须弥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之间有大海,阔八万四千由旬。海中有弗婆提、瞿陀尼、阎浮提、郁单越等四大洲,各分布于东、西、南、北四方。
(3)伊沙陀罗山(īṣādhara)︰又作伊沙驮罗、伊沙多,译为持轴或自在持。高二万一千由旬,上阔亦同。位佉提罗山之外,围而绕之,二山间有大海,阔四万二千由旬。
(4)游乾陀罗山(Yugaṃdhara)︰又作游犍陀罗、逾健达罗、由乾陀,译为双持。高一万二千由旬,顶上阔亦同。围绕伊沙陀罗山,二山间之大海,阔一万四千由旬。
(5)苏达梨舍那山(Sudarśana)︰又作修腾娑罗,译为善见。高六千由旬,顶上阔亦同。围绕于游乾陀罗山之外,二山间之大海阔一万二千由旬。
(6)安湿缚羯拏山(Aśvakarṇa)︰又作阿沙干那,译为马半头或马耳。高三千由旬,顶上阔亦同。围绕苏达梨舍那山,二山间之海水阔六千由旬。
(7)尼民达罗山(Nimindhara)︰又作尼民陀罗、尼民驮罗,译为持边或持地。高一千二百由旬,顶上阔亦同。围绕于安湿缚羯拏山之外,二山间之海水阔二千四百由旬。
(8)毗那多迦山(Vinaṭaka)︰又作毗那耶迦、毗泥怛迦那、吠那野怛迦,译为障碍、象鼻。高六百由旬,顶上阔亦同。周匝于尼民达罗山之外,二山间之海水阔一千二百由旬。
(9)斫迦罗山(Cakravāda)︰又作斫迦婆罗、斫羯罗、遮迦和,译为轮围或铁围。高三百由旬,顶上阔亦同。围绕毗那多迦山,二山间之海水阔六百由旬。此为世界之外廓,出即太虚。
此外,另有一说,谓金轮上之水原为一大海水,后经业风吹击,一时涌出九大山。《俱舍论颂疏》卷十一(大正41‧879b)︰
“亦诸有情业增上力,复大云起雨金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涛奔,其水即为众宝种藏,由具种种威德。猛风钻击,变生众宝类等,如是变生金宝等已。复由业力,引起别风,简别宝等,摄令聚集,成山成洲,分水甘咸,令别成立内海外海。”
有关九山之间的八海,《俱舍论》卷十一叙述如下(大正29‧57c)︰
“山间有八海,前七名为内。最初广八万,四边各三倍。余六半半狭,第八名为外。三洛叉二万二千逾缮那。论曰妙高为初,轮围最后,中间八海。前七名内,七中皆具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已不伤腹。如是七海,初广八万,约持双山内边周量。于其四面,数各三倍。谓各成二亿四万逾缮那。其余六海,量半半狭。谓第二海,量广四万;乃至第七,量广一千二百五十。此等不说周围量者,以烦多故。第八名外,碱水盈满,量广三亿二万二千。”
[参考资料] 《俱舍论光记》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卷二十四、卷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