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山禅门


  朝鲜佛教宗派名。为禅宗的九个支派。兴盛于第九、第十世纪。
  朝鲜在新罗灭亡之前,禅宗就已形成八山派,后来在高丽朝初期又有须弥山派成立。总共有禅门九宗派,谓之为九山禅门。此九派此后成为朝鲜佛教的骨干。依《禅门礼忏仪文》所载,九山各派的开山祖师分别为︰(1)迦智山︰道义,(2)实相山︰洪陟,(3)凤林山︰玄昱,(4)桐里山︰慧彻(慧哲),(5)圣住山︰无染,(6)阇崛山︰梵日,(7)师子山︰道允,(8)曦阳山︰道宪,(9)须弥山︰利俨等。如依中国传法系统表图示,则略如下列︰
    菩提ˍ神光ˍ鉴智ˍ大医
    达摩 慧可 僧灿 道信─┐
  ┌─────────────┘
  │┌法朗──────┬神行─遵范─惠隐┐
  └┤        │        ├道宪…曦阳山派
   └大梅┌大照─志空┘  ┌沧州ˍ真鉴┘
    弘忍│神秀      │神鉴
      │        │
      │大鉴┬南岳ˍ马祖┼西堂┬洪涉……实相山派
      └慧能│怀让 道一│智藏│
         │     │  ├慧哲……桐里山派
         │     │  └道义……迦智山派
         │     │盐官ˍ梵日……阇崛山派
         │     │齐安
         │     │麻谷ˍ无染……圣住山派
         │     │宝彻
         │     │南泉ˍ道允……师子山派
         │     │普愿
         │     │章敬ˍ玄昱……凤林山派
         │     └怀晖
         │青原ˍ石头ˍ云俨ˍ洞山ˍ云居ˍ利俨……须弥山派
         └行思 希迁 昙成 良价 道膺
  此九派之略史如次︰
  (1)迦智山派︰开祖是道义。宣德王五年(784),道义随同遣隋使节团,渡海入隋,在江西洪州开元寺,晋谒马祖门下西堂智藏而大悟,并得法名道义。后于宪德王十三年(821)返国。道义所传的是南宗禅法,力说无念无修。据说,问答时他总是举着拳头。可惜当时半岛禅机未熟,因此,华严学者智慧等人乃视道义所传为魔说而大加排斥。道义无奈,只得遁入雪岳山陈田寺私下传法。其时,廉居出自道义之门,曾经住持过雪岳山的亿圣寺和兴法寺,从事化导,其弟子普照体澄,传扬道义法脉并使之更发扬光大。
  宪安王四年(860),体澄接受敕请,赴迦智山,开创宝林寺,自此道风大振,号称高足八百人。到了景文王元年(861),迦智山派禅宗正式成立。体澄殁后,景文王谥之为普照大师。此派传承系统如下︰
                         ┌─英惠
  新罗陈田寺道义─┬─廉居──迦智山宝林寺普照─┼─清奂
          └…真空(道义的私淑弟子)  └─义车
  (2)实相山派︰新罗僧洪陟所创。洪陟也嗣法自西堂,唯较道义稍迟。洪陟归国于兴德王元年(826),两年后就获得了兴德王之世子(宣康太子)的皈依,并入智异山,以实相寺为其根本道场。其宗风颇为绵密,崔致远的智证碑铭就说︰“试较其宗趣,则︰修乎修没修,证乎证没证,其静也山立,其动也谷应。”其时教界对道义、洪陟二人,并誉为︰“北山道义,南山洪陟。”洪陟门下有片云、秀澈等千余弟子,盛极一时。在九山门派中,此派成立最早。二祖秀澈是密阳郡莹原寺开祖,曾得献康王皈依,并应其敕请,住持深源山寺。其弟子有饮孕数百人,门流遍于新罗全国。此派之传承系统如下︰
         ┌─兴德王及宣康太子
  新罗南岳实相寺┤   ┌─饮光
         └─秀澈┼─款休
             ├─遂日
             └─逾海
  (3)凤林山派︰以玄昱为开祖。凤林寺在今之庆尚南道昌原郡。玄昱(787~868)曾为闵哀、神武、文圣及宪安等四王之师,道誉颇高,也甚得达官显贵的信仰。他也是入唐僧之一,宪德王十六年(824)过海入唐,获得马祖门下章敬怀晖的印可。僖康王二年(837),他跟随王子金义宗归国,驻锡南岳实相寺。后应景文王敕 请,进住高远寺。相传景文王对他礼遇有加。玄昱有弟子审希,人称真镜大师。审希(854~923)一意避离烟尘,到处寻名山胜院以栖隐。后来,他在金海之西,创建禅宇,命名为凤林寺,于是成立了凤林山派。后来,由于景明王的护持,此派日益兴隆。此派之传承系统如下︰
            ┌─融谛
  圆鉴大师──真镜国师┼─景质
  (玄昱)  (审希)├─绰麟
            └─洪俊
  (4)桐里山派︰开祖慧哲(785~861),亦为西堂智藏的门生之一。
  起初,慧哲攻研华严于浮石寺,受大戒后入唐,参与智藏门下。在西州浮沙寺,专事披研大藏经三载,于神武王元年(839),回新罗国。其时,凤头山(桐里山)为三韩境内著名胜地,慧哲偶止此地,乃住大安(泰安寺)弘法布化。门下有道诜与如和尚等,高僧辈出,所形成之法系,号称桐里山派。系统如下︰
            ┌─道诜─┬─琪寂
  新罗桐里山十安寺慧哲┤    └─洞真──泉遵
            └─如和尚──允多
  (5)圣住山派︰开祖无染(800~888),早期也曾在浮石寺学过华严,后入唐拜如满为师,受钳锤,又得麻谷宝彻印可。如满和麻谷都是马祖之嗣,是以峻烈宗风闻名的稀世禅师。文圣王七年(845),无染在唐二十多年后回国,旋即获得国王的皈依,住持圣住寺,自此俨然形成一派。后来,无染更成为景文及宪康二王的国师,曾撰“无舌土论”,用以针对著「应机言说门”之教而鼓吹“正统无说门”之禅。其门下多达二千余人,其中尤以询メ、圆藏、灵源、深光及僧亮等特享盛名。其传承系统如下︰
         ┌─僧亮
         ├─普慎
  新罗圣住寺无染┼─深光
         ├─询ㄨ
         ├─圆藏
         ├─灵泉
         └─通玄
  (6)阇崛山派︰开祖梵日(亦称品目,810~889),曾入唐,拜马祖门下盐官齐安为师。于文圣王九年(847)归国,先入白达山,后应溟州都督金公之聘,为阇崛山寺住持。后又得景文、宪康及宣康等三王的信奉,位拜国师。梵日门下有号称十神足的朗圆及朗空等人,门风极盛。朗圆又名开清,住持溟州人闵规所捐建的普贤山寺,其间曾得溟州知事王荀息及景哀王的皈依,寺运兴隆。朗空(832~916)又号行寂,曾入唐就石霜庆诸参禅,获得印可,归国后拜梵日为师,一意究明心法。后在朔州建子庵、南山实际寺及石南山寺等处指导禅法,其弟子有信宗、周解、林俨等,为数多达五百人。此派系统如下︰
             ┌─神镜
         ┌─朗圆┼─聪静
         │   ├─惠如
         │   └─弘琳
  新罗阇崛出梵日┤
         │   ┌─信宗
         └─朗空┼─行谦
             ├─周解
             └─林俨
  (7)师子山派︰开祖为道允(亦称道均或道云,798~868)。道允入唐时,拜在南泉普愿门下,获得心印。南泉是一位曾蒙其师马祖评赏为“超乎方外”的高僧,然而道允确也是一位使得其师南泉叹为“吾宗之法印,唯归东国耳”的俊秀。
  折中(826~900)号道宪,参于道允之下而悉得心印。后入谷山寺,旋应聘至师子山兴宁禅院,在此自成一大门派。其系表为︰
  新罗师子山道允──折中──宗弘──靖智
  (8)曦阳山派︰上述七派都是承袭马祖之后的南宗禅,而此派则出自四祖道信的法脉。新罗时代法朗到中国从学于四祖道信,并传其法脉至朝鲜。
  若依崔致远的智证碑铭,其师资相承之法系为︰
  双峰──法朗──信行──惠隐──道宪
  另一方面,开祖道宪(824~882)还承嗣了沧州神鉴之徒真鉴慧昭(774~850)之法,兼具南岳下的宗风,以独特之禅法而风靡一世。景文王曾因修复皇龙寺九层塔而素享“兴佛之王”的盛名,然而道宪却坚决拒绝景文王之召而不下山,此事加上道宪本身的道行高洁,更使得道宪名闻天下。道宪普施教化时,恰逢景文、宪康二王的时代,当道宪在曦阳山山腰创建凤岩寺,藉以充作根本道场之际,宪康王曾特派敕使,赠送寺额,兼传信奉之意。道宪殁后,谥号“智证大师”其传承系统如下︰
    大医道信─法朗─┐
            ├┐
    沧州神鉴─慧昭─┘│
  ┌──────────┘ ┌─性蠲
  └新罗曦阳山凤岩寺智证大师┼─敏休
          (道宪) ├─兢让──回超
               ├─杨孚
               └─继徽
  (9)须弥山门派︰开祖是利俨(870~936)。他所宣扬的是曹洞禅法,并参以其本人之独特宗风。利俨随同入浙使崔艺熙入唐,旋即拜洞山良价之高足云居道膺为师,终得心印。于孝恭王十五年(911),回到朝鲜。当时的云居门下,除利俨外还有庆猷(871~921)、□微(864~917)及丽严(862~930)等人,在堂中素有“海东四无畏大士”之誉。利俨东归后,初住罗州会津的胜光山。至敬顺王五年(931),奉高丽太祖教敕,住持须弥山广照寺,自此门风大振,终成一派。利俨门下,处光、道忍、贞能及庆崇等高足辈出,达官显贵亦多拜于门下。现存于海州郡首阳山内的广照寺址便是往年的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