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无学(梵navāśaikṣāh)


  即九种阿罗汉。所谓“无学”,即谓阿罗汉。阿罗汉为完成无学正见、无学正定等八正道,及无学正解脱、无学正智等十种无漏法之人,故云“无学”。
  (一)就声闻、缘觉、佛而立的九种阿罗汉︰《俱舍论》卷二十五将阿罗汉分为六种,即(1)退法阿罗汉︰已得阿罗汉果,然遭恶缘时易退失者。(2)思法阿罗汉︰谓畏惧退失而自杀者。(3)护法阿罗汉︰谓防护令不退失者。(4)安住法阿罗汉︰谓不退失,亦不思进者。(5)堪达法阿罗汉︰谓堪达不动法阿罗汉者。(6)不动法阿罗汉︰谓全然不退失者。
  此中,前五种为钝根者,称为时解脱,后一种为利根,称为不时解脱。又,第(6)不动法阿罗汉之中,若本来系利根者,则称为不退法阿罗汉。若由修行之力而达不动法阿罗汉者,则称为不动法阿罗汉。此二者与前五者合为七种阿罗汉,另加两种已届无学位的缘觉与佛,则为九种阿罗汉,亦即九无学。
  (二)就第四阿罗汉果所立的九种阿罗汉︰即《顺正理论》卷六十五所说的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慧解脱、俱解脱等九种。除去上述(一)类中之缘觉及佛,另加慧解脱、俱解脱而成。所谓慧解脱者,指由智慧之力解脱烦恼之阿罗汉,即断除慧障,于慧得自在者。俱解脱者,指慧解脱中更得灭尽定之人,即断慧障及定障,而得慧、定自在者。此中,前七者乃依根之利钝而分,后二者则就所离之障而分。
  此九无学依序相当于《成实论》卷一〈分别贤圣品〉所说的退相、守相、死相、可进相、住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俱解脱。此外,现行的《中阿含经》卷三十〈福田经〉及《甘露味论》卷上等,亦列有九无学之名,然顺序及译名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六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五;《大乘义章》卷七(本);《法苑义林章》卷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