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种相戒


  对于大乘菩萨戒的分类说明。共有九种,即︰自性戒、一切戒、难行戒、一切门戒、善士戒、一切种戒、遂求戒、此世他世乐戒、清净戒等。出自《瑜伽师地论》卷四十至四十二、《菩萨地持经》卷四、卷五与《菩萨善戒经》卷四等。
  (1)自性戒︰有四义,{1}从他正受,依修得戒。{2}善净意业,不依师授,要期自净。{3}犯已还净,犯而能悔。{4}深敬专念,一向凉净。此四者之中,前二者是受,后二者为持。
  (2)一切戒︰分为在家分戒、出家分戒二种,再细分则有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聚净戒。
  (3)难行戒︰共有三种,{1}现在具足大财大势,却将其舍弃而受持净戒。{2}遇急难乃至失去生命,于戒仍无小缺失。{3}恒住正念直到命终,皆无误失。
  (4)一切门戒︰共有四种,{1}正受戒,即从他正受及自净心受。{2}本性戒,即藉由十信以前之性种力,所起的身语恒转为清净。{3}串习戒,即进入十信的过去习种性中所有的自利戒体。{4}方便相应戒,即四摄之事、利他之戒。
  (5)善士戒︰共有五种,{1}自己具戒,{2}劝他受戒,{3}赞叹戒之功德,{4}见同法深心欢喜,{5}设有毁犯也如法悔除。
  (6)一切种戒︰指回向戒、广博戒、无罪欢喜处戒、恒常戒、坚固戒、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六种,及止息戒、转作戒、防护戒、大士相异熟戒、增上心异熟戒、可爱趣异熟戒、利有情异熟戒七种,共有十三种。
  (7)遂求戒︰就像我希求他人不以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粗恶、绮语、手块杖等行为加之于我,若所求不遂,则我心不悦;他人也像我一样,希求他人不以此等行为加之于他,若所求不遂,则彼心不悦。菩萨如此思惟之后,即使面临死亡威胁,也不至将此八种行为加诸于人。
  (8)此世他世乐戒︰是对诸有情应遮则遮,应开则开,应摄受则摄受,应调伏则调伏等四种净戒,以及俱行施、忍、精进、静虑、般若等五种净戒;共合为九种净戒,以此使自他及现世后世皆得安乐。
  (9)清净戒︰有十种,初善受戒、不太沉戒、不太举戒、离懈怠戒、离诸放逸所摄受戒、正愿戒、轨则具足所摄受戒、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二边戒、永出离戒、于先所受无损失戒等。其中,初善受戒属于受,于先所受无损失戒属持,中间八种属离戒障。
  上述九戒亦可归纳于三聚净戒中。若持此戒,则可得(1)十方诸佛护念;(2)舍命之时住于大欢喜;(3)身坏以后,所生之处常守净戒,或有相等菩萨、增上菩萨为其同法善知识;(4)成就无量大功德藏,能满足净戒波罗蜜;(5)于现在、后生经常成就自性净戒等胜利。
  [参考资料] 《瑜伽略纂》卷十一;《瑜伽论记》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