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九识义
南北朝时代由真谛三藏所开创的摄论宗的主要理论。九识是指(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阿陀那识,(8)阿赖耶识,(9)阿摩罗识。虽然目前仍未发现明确罗列此九识的经文,但“九识”一语,则确有典据可寻。如《金刚三昧经》〈入实际品〉云(大正9‧370b)︰“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入楞伽经》卷九(大正16‧565b)︰“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大乘密严经》卷中(大正16‧734a)︰“心有八种,或复有九。”皆为其例。
关于阿摩罗识之名,《金刚三昧经》《大乘密严经》卷下、《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决定藏论》卷上、《三无性论》卷上、《转识论》《十八空论》《大庄严论经》卷六等均有记载。不过将阿摩罗识列为第九识,而提倡九识之说,则始于梁‧真谛三藏。圆测《解深密经疏》卷三(卍续34‧719下)︰
“真谛三藏依决定藏论立九识义。如九识品说。言九识者眼等六识大同识论。第七阿陀那此云执持,执持第八为我我所。唯烦恼障而无法执,定不成佛。第八阿梨耶识自有三种︰(一)解性梨耶有成佛义。(二)果报梨耶缘十八界。故中边分别偈云,根尘我及识,本识生似彼。依彼论等说,第八识缘十八界。(三)染污阿梨耶,缘真如境起四种谤,即是法执而非人执。依安慧宗作如是说。第九阿摩罗识此云无垢识,真如为体。于一真如有其二义︰(一)所缘境名为真如及实际等。(二)能缘义,名为无垢识,亦名本觉,具如九识章引决定藏论九识品中说。”
可知真谛依据《楞伽经》及《决定藏论》等经论立九识义。其中之第七阿陀那为唯烦恼障我执,而无法执。第八阿梨耶有解性、果报、染污三种义,其中之染污阿梨耶即法执,缘真如,起四种谤;果报阿梨耶缘十八界,解性阿梨耶有成佛义。第九阿摩罗识即本觉,取真如二义中之能缘义故名为识。
又,慧远《大乘义章》卷三云(大正44‧530c)︰
“亦得说九。故楞伽经总品中云︰八九种识,如水中之波。其状如何?分别有二︰. 一真妄分别以说九种。妄中分七,谓六事识及与妄识。真中分二,谓阿摩罗及阿梨耶。义如上辨。以此通前故合有九。(二)真妄离合以说九种。独真为一,所谓本净阿摩罗识。真妄和合共为八种。义如上辨。共为本识阿陀那识及起六识。通前九也。”
此二义中,真妄分别义是约阿梨耶不失真而摄属于真,真妄离合义是因阿梨耶等为真妄和合,故此二义系相对于阿摩罗的唯真离妄所作的分别。智顗《金光明经玄义》卷上云(大正39‧4a)︰
“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梨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呵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
《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云(大正33‧744b)︰“庵摩罗识即真性轨,阿黎耶识即观照轨,阿陀那识即资成轨。”皆与慧远所论同义。后来静嵩、道基等摄论师亦用九识义,法砺、大觉等师则在八识外另立第九庵摩罗识。
不过,玄奘等新译家则依据《瑜伽师地论》等书而立八识说,认为阿摩罗无垢识是兼述第八阿赖耶的识性,或取第八的净分而命名,并非有一第九的识体;并破斥真谛将阿陀那作为第七识。因为玄奘认为阿陀那是阿赖耶的异名。
另外,《显识论》卷一另有与真谛之九识义不同的说法,其文云(大正31‧ 878c)︰“显识者有九种︰(一)身识,(二)尘识,(三)用识,(四)世识,(五)器识,(六)数识,(七)四种言说识,(八)自他异识,(九)善恶生死识。”
此中,所谓身识是转作眼等五根相似之身的识;所谓“尘识”是转作色等六尘的识,又名应受识;所谓“用识”是转作眼识等六识的识,亦名正受识;所谓“世识”是转作过现未等三世,又生死相续不断的识;所谓“器识”是转作外四大五尘等器世间及十方三世等的识,又名处识;所谓“数识”是算计量度的作用;所谓“四种言说识”是指见闻觉知的识;所谓“自他异识”是指转作六趣身自他各异的识;所谓“善恶生死识”是一切生死不离人天四趣的善恶,即转作此等诸事的识。
[参考资料] 《维摩经玄疏》卷五;《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金刚三昧论》卷中;《四分律疏》卷一(末);《四分律钞批》卷九(末);《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