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乾陀罗色


  即黄浊色,为佛制比丘三衣的颜色。又称乾陀色或乾陀褐色。《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云(大正54‧216a)︰“凡是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宜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
  关于此色与木兰色之异同,古来互有论辩。道宣《释门章服仪》云(大正45‧837b)︰“木兰一染此方有之,赤多黑少,若乾陀色。”《四分律羯磨疏》卷四(上)亦谓赤乃木兰所染,微涉黑色,与南海乾陀树皮颇相类。此等即主张乾陀与木兰二色甚相似,但非同一色。然《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四云(大正59‧149c)︰“乾陀色者,赤色微涉黑色之色也。即是三色中木兰色也。”又,元照《应法记》谓乾陀树恐是木兰的梵语。其他如仁济的《秘密决疑钞》、慧光的《律仪问诀》、光国的《僧服正检》等,亦皆谓此二种为同一色。
  按,乾陀色之名,系自乾陀(gandha)树而来。此种树又称乾陀罗树、健陀树,或干大树等。其皮甚厚,可作染料。戒律中,曾规定以此树皮染衣,故其色即称为乾陀罗色,或乾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