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了义‧不了义
判定佛法内涵是否究竟之用语。为“了义”(nitartha)与“不了义”(neyārtha)之合称。在通俗之用法中,“了义”指所说之教法确系如实诠显全部理趣;而“不了义”则指教法之未能如实诠显理趣之方便说而言。此二种教法,称之为“了义教”或“不了义教”。然历来于此二者之所指,颇有异说。
据《异部宗轮论》及《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所述,大众部等以世尊所说无不如义,经中所说之“不依不了义经”,系指不依外道之说;反之,说一切有部等认为如来所说也有密语等不了义,故不应依不了义经,应专依了义经。《自在王菩萨经》卷上、《禅法要解》卷下以为︰凡依义之教法是了义经;不依义者,是不了义经;《成实论》卷二〈四法品〉(大正32‧250b)︰“了义经者,即第三依,谓依于义不依语。若此语义入修多罗中,不违法相,随顺比尼,是则依止。”
此谓如来所说之一切经,皆依于义,故悉是了义;若闻者为语言文字所牵绊而不能依其义蕴,则是不了义。因此,此处之“不了”是根机本身之问题。
《大般涅槃经》卷六以声闻小乘法为不了义经,菩萨大乘法(尤其是说如来常住之《大涅槃经》)是了义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九及《大宝积经》卷五十二〈菩萨藏会〉以“分别修道,说生死苦恼,赞说种种庄严文字者”是不了义经;“不分别果,尽诸烦恼,赞白净法,说生死涅槃一相无二,说甚深经难持难了者”是了义经。此亦以小乘为不了义,以大乘为了义。
《解深密经》卷二〈无自性相品〉揭示如来之三时说法云︰初时,为发趣声闻者转四谛法轮;第二时,唯为发趣大乘者,以隐密相转法轮;此二者皆是“有上有容”之未了义教;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以显了之相转法轮,系“无上无容”之真了义教。此系以初时之有教、第二时之空教为不了义,而以第三时之中道教为真了义教。亦即在大乘经中另分了义与不了义教。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在分别了义不了义时,作四重分别,即︰
(1)法印非印门︰是以不合三法印之外教为不了义,合乎三法印之内教为了义;此系大众部所说。
(2)诠常非常门︰是以内教中之说如来无常变易者为不了义经,诠如来常住者是了义经;此系依据《涅槃经》所说,以小乘为不了义,大乘为了义。
(3)显了隐密门︰是以大乘中之隐密言教为不了义,以显了言教为了义;此是依《解深密经》所说,以《般若》等为不了义,《深密》等为了义。
(4)言略语广门︰系更就大乘之中,以略说未尽者为不了义,广说究竟者为了义;此是依据《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等所说,以契经、应诵、记别等世尊之略说为不了义教,与此相违者为了义教。
又,《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说戒贤、智乎师各立三时教,其中,戒贤依摄生之宽狭、言教之具阙,而分别了义与不了义,以深密中道之教为真正了义;智光依益物之渐次与显理之增微而分了义与不了义,而以般若性空教为究竟了义经。
[参考资料] 《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三十五;《持世经》卷一〈初品〉;《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九〈般若波罗蜜多品〉;《大智度论》卷九;《成实论》卷十五〈一切缘品〉;《显扬圣教论》卷六;《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佛性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四十四;《观无量寿经疏》〈散善义〉;《法苑珠林》卷九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