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了凡四训
书名。为明末至今,流行于中国民间的劝善书,并非佛典。一卷。明‧袁了凡撰。收于《大藏经补编》第二十八册。又名《阴骘录》。
袁了凡,明代江南吴江人,名黄,字坤仪。年轻时,因相士孔某之说,误信命运之不可避免,而淡漠一切。直到隆庆三年(1569),受教于云谷禅师,接受“功过格”思想后,发现宿命论之错误,自此坚守立命之说,力积善行,亲验命运须靠自己开拓。
基于这样的体验,袁了凡乃将自己的经历、体悟,以及生活态度写成此四篇“训子之文”,用以训诫其子嗣。所谓“四训”是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因此此书通称为《了凡四训》。
本书近代之重刻本,有净土宗大德印光撰序。序文称许此书云︰“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
◎附︰尤惜阴〈重刻了凡四训跋〉(摘录)
袁了凡先生诫子文四篇,乃奉行感应篇功过格之骨髓,其首曰立命之学。盖数虽前定,命可转移,勉人奋发,毌甘暴弃(不受善言曰自暴,不能有为曰自弃)故首之以立命先开其端绪。凡人之不肯迁善(回心向善)者,皆自以为无过也。夫不止恶而行善,如注水于漏器,但见其损,不见其增,遂以为无效者,乃自误也。故先曰诸恶莫作,次曰众善奉行。若诸恶仍作,众善奉行,则刚刚扯直。若诸恶仍作,数善略行,则自然见祸不见福。故其二曰改过之法。夫改过乃立命之下手第一着工夫也。世人未尝无起信行善者,而往往局(拘也)于常见,不合古人者多。故其三曰积善之方。积善一篇,论行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辨,可谓推阐尽致矣(阐,昌善切。层层开示更无剩义。)故积善篇乃立命之正轨也(犹言必由之路也。)夫初学行善,如贫子骤穿华服,不免有骄矜之意(骄,自满意;矜,夸张意)贡高我慢(倨傲无礼)薄视一切,锱铢天下(锱铢,轻微也。六铢曰锱,合二十四铢成一两。锱铢天下犹言目空一世也。)满招损,谦受益,故终之以谦德之效。夫谦虚则为善惟日不足,故谦德篇乃立命之克保有终也。文虽四大段,其实一篇也。从前善本如慈溪(县名。属浙江宁波府)叶思敬之省心集,东鲁(山东)三槐堂(王氏)重刊阴骘文注证,卷末附梓文皆全刊四训。逮(及也)后坊(书坊)刻善书不达(不明白也)立言本旨(本意也),专刻立命一篇,又复删节其原文,贻(传也)误后学非浅鲜(少也)也。公此文如精金美玉,为明代钜文,非仅泛常(通常)劝世文可比。
[参考资料] 吉冈义丰《中国民间宗教概说》第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