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十五圆通
《楞严经》中所说的二十五种能得“圆通”境界的法门。圆通是圆满通达、周遍融通之意,指圆满通达诸法真如圣境,住于融通无碍的心地,即得首楞严定。在《楞严经》中,释尊命憍陈如等大阿罗汉、菩萨各自陈述最初修道时证得圆通的门径,凡二十五种。
(1)音声︰即声尘,指憍陈如等五比丘于鹿野苑中,听佛说四谛法的声音而证悟。
(2)色因︰即色尘,指优波尼沙陀观色身不净而证悟。
(3)香因︰即香尘,指香严童子见诸比丘烧沉水香而开悟。
(4)味因︰即味尘,指药王、药上二菩萨无数劫以来为良医,遍知一切草木金石之味而悟入。
(5)触目︰即触尘,指跋陀婆罗于僧沐浴时,忽然领悟水因而入于圆通。
(6)法因︰即法尘,指摩诃迦叶因观世间六尘变坏而证悟。
(7)见元︰即眼根,指阿那律陀因失明,旋见真性的本元而得证悟。
(8)息空︰即鼻根,指周梨槃特愚钝,入数息之观,反息循空而证悟。
(9)味知︰即舌根,指憍梵钵提因宿业而有牛齝病,观味知,还味旋知而得圆通。
(10)身觉︰即身根,指毕陵伽婆蹉因足伤觉痛而开悟。
(11)法空︰即意根,指须菩提听闻法性空寂,旋法归无而证入。
(12)心见︰即眼识,指舍利弗心见清净而证悟。
(13)心闻︰即耳识,指普贤菩萨常以心闻分别十方世界众生所有知见。
(14)鼻息︰即鼻识,指孙陀罗难陀观鼻端,观鼻中之气而证悟。
(15)法音︰即舌识,指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以大辩才助佛转法轮而开悟。
(16)身戒︰即身识,指优波离以身持戒法,身心清净,故得通达。
(17)心达︰即意识,指大目犍连从三迦叶听闻如来所说因缘深义当下发心,得大通达。
(18)火性︰即火大,指乌刍瑟摩听空王佛说多淫的人是猛火聚,观身心暖触而化淫心成慧火。
(19)地性︰即地大,指持地菩萨于过去世普光如来、毗舍浮如来时,得平心地,证悟自身与地大并无差别。
(20)水性︰即水大,指月光童子于水天佛之处,修习水观,观身中涕□便利与诸香水海、水性一味而圆通。
(21)风性︰即风大,指琉璃光法王子于无量声佛处,听闻此世界及众生为妄缘风力所转,观风力无依而证悟。
(22)空性︰即空大,指虚空藏菩萨观虚空无边而圆通,起大神力,现佛刹与自身等同虚空之相。
(23)识性︰即识大,指弥勒菩萨于日月灯明佛所,修习唯心识定而通达。
(24)净念︰即根大,指大势至菩萨于日月光佛所,受念佛三昧法而圆通。
(25)耳根︰指观世音菩萨往昔于观世音佛所,从闻思修入三摩提,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一念顿空闻性而入圆通。
以上二十五种圆通所入的证悟之境虽完全无异,但能入的方便则有三科、七大之别。佛令文殊取舍,文殊舍弃其他而取耳根,对佛说偈曰(大正19‧130c)︰“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盖此土有情耳根聪利,以耳根闻听音声的功能最为圆通,故依之修习,易于成就。
[参考资料]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五、卷六;首楞严经义海》卷十五~卷十八;《楞严经集注》卷五、卷六;《楞严经要解》卷九~卷十二;《楞严经合论》卷五、卷六;《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九~卷十二;《楞严经圆通疏》卷五、卷六;《楞严经纂注》卷五、卷六;《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疏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