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取


  (一)唯识学用语︰指关于“认识”的二种对立性原理。亦即知(主观)与被知(客观)二者。凡夫所具的二取,是二种执着,其习气会使个人的生死轮回辗转相续。《唯识三十论颂》云(大正31‧61a)︰“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成唯识论》卷八释此颂云(大正31‧43a)︰
  “相见、名色、心及心所、本末,彼取皆二取摄。彼所熏发亲能生彼本识上功能,名二取习气,此显来世异熟果心及彼相应诸因缘种。俱,谓业种、二取种俱,是疏亲缘互相助义,业招生显故颂先说。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虽二取种受果无穷,而业习气受果有尽,由异熟果性别难招,等流增上性同易感。由感余生业等种熟,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生余异熟果。由斯生死轮转无穷,何假外缘方得相续?此颂意说︰由业二取生死轮回,皆不离识,心心所法为彼性故。”
  演培《成唯识论讲记》卷八解此云︰
  “颂中所说的二取,论中解说有四种︰(一)取‘相见’,就是取那实能取实所那二取,所取是相,能取是见。(二)取‘名色’,就是执取五蕴,名是受等四蕴,色是第一色蕴。(三)取‘心及心所’,一切五蕴法,都是不离于这二者。如色蕴,是心心所的相分,心所及心是余四蕴,所以这能总摄五蕴。(四)取‘本末’,就是取二异熟的现果。本指第八识,因它是诸异熟的根本,末指余识中的异熟,因它是第八识的末果。还有一种说法︰第八识的总报品叫做本,余识等的异熟别报品叫做末。即此本末,摄一切法尽。如是彼上所说的四种二取,皆是属于颂中所说名言、我执二取所摄。换句话说,就是现行的二取。
  如是由彼四种二取之所熏发,一一亲能生彼本识上的功能,所以名为二取习气。然这二取习气是欲显示什么意义?当知此是显示未来世的异熟果心及彼心相应法,各望自果为诸因缘种子,亲能生果,是为二取习气的意义,与一般所说的业种不同。至于论中所说的当来世,虽有分位三世与生死三世的两种,但这里所显示的是生死三世不取分位三世,因为前难‘云何有情生死相续’,后说‘前异熟果受用尽时,复别能招余异熟果,由此生死轮转’。从这前后所说来看,所以知道定侍死三世。(中略)
  ‘前异熟者谓前前生业异熟果’︰意说假定是前一生业所感的果,这个只可叫做前生,假定是过去二生乃至百千生业所感的果,那就可说前之又前。由于具有这样的二义,所以说为前前生业异熟果。‘余异熟者谓后后生业异熟果’︰意说假定是后一生业所感的果,这个只可叫做后生,假定是未来二生乃至百千生业所感的果,那就可说后之又后。由于具有这样的二义,所以说为后后生业异熟果。(中略)
  由于业种及二取习气为缘为因,得以证明生死轮回,皆不离于内在的心识,并不是心外有个什么法,使令生死相续不断,因为生死因果,是以心心所法为彼体性的。宗镜录说︰‘一切生死尽是妄情,若疑蛇得病,岂有实境居怀,犹悬沙止饥,但是自心想起。但了唯心,自然无咎!’所以生死相续,完全由相续识而有,如果了解一切唯识,还有什么生死可得?”
  (二)见取与戒取︰即五见中的见取见与戒禁取见。语出《成实论》卷十〈二取品〉。
  (1)见取︰指对于非实事而生决定心,认为唯独此为实事余皆妄语的偏执固陋之见;或对于非胜法却反生胜想。
  (2)戒取︰指舍智而以洗浴等戒望得清净,也就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的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