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因
佛典中对于原因的分类。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兹举五种略说如次︰
(一)生因与了因︰生因指发生的因种,了因指协助生成的缘。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八云(大正12‧530a)︰“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中略)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该经另文又说正因、了因二因,以及正因、缘因二因等皆与此二因意义相同(大正12‧532b)︰“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其次又云(大正12‧530b)︰
“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醪暖等。(中略)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中略)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中略)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醪暖亦复如是。”
又,天台家立三因佛性之际,并没有明显区别了因和缘因二者。但“了因”的“了”是照了之义,乃约智慧立名,故经中尝以灯明喻之,而“缘因”的“缘”是资助之义;二者在广义上仍然有所不同,因此,在谈论佛性时,正因用以指理性,而了因用以表智慧,缘因则表示万行。
(二)牵引因与生起因︰牵引因指远牵生死苦果之未润位种子;生起因则指近引生起生死苦果之已润位种子。例如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牵引因,爱、取、有为生起因。而此二因所引生的果是生、老、死。《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一阐明此二因(大正30‧454b)︰
“二种因者,(一)牵引因,(二)生起因。(中略)愚痴为先生福、非福及不动行,行能摄受后有之识,令生有芽。谓能摄受识种子故,令其展转摄受后有名色种子、六处种子、触受种子,为令当来生支想所摄识、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故;今先摄受彼法种子,如是一切名牵引因。生起因者,谓若领受诸无明,触所生受时,由境界爱生后有爱及能摄受爱品、痴品所有诸取,由此势力,由此功能润业种子,令其能与诸异熟果,如是一切名生起因。”
又,智俨《华严孔目章》卷一称生因和引因为生引二因,谓(大正45‧545a)︰“犹如人射,放箭为生因,弯弓为引因,乃至能生果报及以命终,是其生因。枯丧相续,是其引因。”智俨所说的生、引二因,其实就是牵引因与生起因二者。
(三)近因与远因︰直接引果的原因是近因,间接引果的原因是远因。依《大智度论》卷九十六所述,凡夫为其后身行布施,而于后身得到相当的好结果,这是近因。又,为离欲界衰恼不净之身而修禅定,则此禅定只是间接达成其目的的原因,所以是远因。
(四)习因与报因︰出自智顗《法华文句》卷十八等。天台家常用的术语。习因系相对于习果而言,报因则相对于报果而言。习因的“习”,是习续之义,指令后起的果习续于前因,相续增长。报因的“报”,是果报之义,报因是引苦乐果报的原因,指善恶业。此习因、报因相当于《成实论》卷二所说三因中的习因与生因,其文云(大正32 ‧252c)︰“生因者,若法生时,能与作因,如业为报因;习因者,如习贪欲,贪欲增长。”慧远《大乘义章》卷三阐明论意云(大正44‧516c)︰“一切善恶等业能生一切苦乐等报,故名生因。(中略)如人习善增长善法,习恶增长恶法,如是一切后起增前故名为习,用习作因名为习因。”
(五)能生因与方便因︰能生因犹如谷麦的种子,系使谷麦发生的原因;方便因犹如水土等为谷麦生长的方便。《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大正30‧501b)︰“此一切因二因所摄,(一)能生因,(二)方便因。当知此中牵引种子生起种子,名能生因。所余诸因名方便因。(中略)若方便因是增上缘,等无间缘及所缘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