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土
佛典中对于诸佛刹土的分类。有多种异说,略述如下︰
(一)净土与秽土︰秽土为充满诸恶、不净苦恼的国土,净土为众宝庄严、清净安乐的国土。净土又作清净土、纯净土,秽土又称为不清净土、杂秽土、染土。语出《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法华经》〈宝塔品〉等。《瑜伽师地论》卷七十九云(大正30‧736c)︰“彼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者不清净,于清净世界中无那落迦、傍生、饿鬼可得,亦无欲界、色、无色界,亦无苦受可得,纯菩萨僧于中止住。”《大智度论》卷三十九亦立有清净、不清净二世界。其中之不清净世界充满三恶道、贫穷与下劣等情境。
古代诸宗大德对净秽二土的说法颇有异同︰三论家言佛土无方所,其土体亦无净秽,只由众生所见而有净秽之别,所谓同视异见。而佛因化导上的需要,有时也会隐净现秽。唯识家将佛土分成法性、受用、变化三土,并就变化土而立净秽之别,因变化土系佛藉成所作智应所化之机而示现。天台家在同居、方便、实报、寂四土中,将同居土分为净秽二者,而以娑婆为秽土,西方极乐为净土;并推论四土皆可分净秽云云。华严家以为若就三乘而约佛摄化之处,则其化身土有染净之分,娑婆为染,其余化土为净。
(二)事土与理土︰事土是指应身佛所居的事相之土,理土是指佛之真身所居的实相之土。智顗《维摩经文疏》卷一云(卍续27‧863上)︰“佛国有事有理,事即应身所居之域,理则约极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虚寂本无境智之殊,岂有能居界域之别!但以随机化物说其真应两身,故明事理。”
又,《大明三藏法数》所载的性土、相土(语出《宗镜录》卷八十九),也是指理土与事土。性土是指法性之理,非秽非净,非广非狭,犹如虚空,遍一切处。相土则随诸众生心量所现,或净或秽,或广或狭。是以菩萨所见,无诸坑坎,众宝庄严。然众生所见,则荆棘瓦砾,秽恶充满。
(三)报土与化土︰净土门所采用的分法。酬报佛因位愿行所示现之土,称为报土;为摄化众生而化现之土,名为化土。依道绰《安乐集》卷上所述,报土为报身佛所居的净土;而化土为化身佛所居的秽土,是一种暂时的示现。
(四)报土与应土︰吉藏《维摩经略疏》卷一云(卍续29‧212上)︰“二种土︰(一)报土,(二)应土。众生修行所得名为报土,佛随众生所宜而现名为应土。”玄睿在《大乘三论大义钞》说,佛若入所化的报土,则为其土的化主,而该土即称佛土,又名应土。
[参考资料] (一)《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吉藏《维摩经略疏》卷一。(二)澄观《华严经疏演义钞》卷七。(三)源信《往生要集》卷下。(四)《大乘三论大义钞》卷二;吉藏《大乘玄论》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