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智


  二种智慧。此系就出世圣者所具智慧所作的分别。
  (一)尽智与无生智︰指断尽一切烦恼,入无学位而得的无漏智慧。此中,尽智者,谓于解脱道知诸烦恼已尽的智慧;无生智者,谓知其智不退的智慧。《俱舍论》卷二十六(大正29‧135a)︰
  “云何尽智?谓无学位若正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由此所有智见明觉解慧光观是名尽智。云何无生智?谓正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广说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由此所有广说乃至,是名无生智。”
  尽智为一切无学所有,无生智则唯利根之人所得。即︰在退法乃至不动法的六种罗汉中,前五种只有尽智,唯第六种兼具二智。
  大乘不以为二智有别体,而主张它是一体两面。即︰真智断尽惑、业(迷因),称为尽智;而证后有(迷果)不生者,称为无生智。《杂集论》卷十云(大正31‧742c)︰
  “尽智者,谓由因尽所得智,或缘尽为境,所以者何?由有尽故而起此智,名为尽智。或缘尽为境故名尽智;此义意言,于此位中由永断集令无有余,所得智名尽智;或缘因尽为境故名尽智。无生智者,谓由果断所得智,或缘果不生为境,所以者何?由有无生故,所得智名无生智。或缘无生为境名无生智;此义意言,由有当来一切苦果毕竟不生法性故,而得此智;虽缘余谛为境亦名无生智。或缘苦谛无生为境,故名无生智。”
  (二)根本智与后得智︰是唯识家常用的名相。根本智也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无分别智、正体无分别智、正体智,是直证二空所显真如之理,理智平等一体,而确实断惑障之智。后得智也称为后得差别智,是起于根本智证得依他实性之后,转有为的事境,了知依他如幻而不生我法迷倒之智。略言之,观照无差别相之智是根本智,而观照差别相之智是后得智。《摄大乘论本》卷下载二智的差别(大正31‧148a)︰“如人正闭目,是无分别智,(中略)于中现色像,后得智亦尔。”
  又,慧沼的《唯识论了义灯》卷十(本)谓,后得智有与根本智俱起以及别头起二种。此外,在根本、后得二智之外,也有另增加行智而成三智的,如《成唯识论》卷十(大正31‧54c)︰“加行、根本、后得三智。”又谓地上的加行智也通于无漏,而第八地以上则无此智。窥基的《唯识论述记》卷十也曾对此详加论述。
  (三)权智与实智︰权智也称为方便智,是通达权方便的智慧;实智是契合实理的智慧。若判事理浅深,则权智可谓照事而浅,而实智则鉴理而深。古来,诸家学者多用此二智宣扬其教说。其中,地论家慧远在《大乘义章》卷十九,对明实智而分五段︰
  (1)若妄实相对,则以情具推断为妄智,知如来藏真实之法为实智。
  (2)若假实相对,则知世谛假名之法为假智,知第一义谛之法为实智。
  (3)若相实相对,则知二谛有无的法相为相智,知一实谛实性之法为实智。
  (4)若教实相对,则寻言而始学为教智,证实法性为实智。
  (5)若权实相对,则了知三乘权化之法为权智,了知一乘真实之法为实智。
  第五种解释正是权实二智的定义。
  天台家智顗在《法华玄义》卷三(下)分七种权实二智。即︰
  (1)析法权实二智︰照森罗分别为权智,尽森罗分别为实智。
  (2)体法权实二智︰体森罗之色,即是于空即色是权智,即空是实智。
  (3)体法含中权实二智︰体色即空不空照色是权智,空不空是实智。
  (4)体法显中权实二智︰体色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了色是权智,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是实智。
  (5)别权实二智︰体色即空不空,色空俱是权智,不空是实智。
  (6)别含圆权实二智︰色空不空一切法趣不空色空名权智,一切法趣不空为实智。
  (7)圆权实二智︰即色是空不空,一切法趣色、趣空、趣不空,一切法趣色、趣空是权智,一切法趣不空是实智。
  即︰这是约藏、通、别、圆四教,以及别接通、圆接通、圆接别之人所起说示的,此等二智各开化他权实、自行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三种时,则全部有二十一种权实。
  又,《维摩经文疏》卷九就四教各有四门而显露权实二智的差别。即︰若约藏教,则《毗昙》有门之意是︰照事的无常苦等十六谛是权智,而照理的无常苦等十六谛为实智;《成论》空门之意是︰举无常苦等十六谛的事、理为权智,而照四谛十六行空的理是实智。
  若约通教,则有门之意是︰照幻化分别的事有为权智,而照幻化分别的理有是实智;空门之意是︰照幻化事理的有为权智;而照幻化的理空是实智。
  若约别教,则有门之意是︰照分别的事相为权智,而照有门佛性如来藏之理是实智;空门之意是︰以有门的事理全是权智,而了知有门权实毕竟空寂,无有二相为实智。
  若约圆教,则有门之意是︰不断烦恼,照界内外法界的种种法门是权智,而不断烦恼,照不思议妙有法性实相自性清净心为实智;空门之意是︰不断烦恼,照不思议界内外事理的有是权智,而不断烦恼,照不思议界内外事理的空为实智。
  在三论宗,吉藏的《大乘玄论》卷四开十二门,广释二智意义。据其所述,实智是梵语的波若,权智(即方便智)则为沤和。称为实智的原因是︰(1)照实相之境故;(2)自实相生故;(3)如实照故;(4)与凡夫颠倒不实之智相对故;(5)与二乘未实之智相对故;(6)与方便之用相对故;(7)超虚实而非虚非实之智故;(8)超虚实的二与非虚非实的不二、非二非不二之智故。
  吉藏又就权实相对而立十义︰(1)以直照空有为实智,而行空不证,涉有不着是方便智;(2)照空为实智,而涉有是方便智;(3)静鉴于内为实智,而反动于外是方便智;(4)般若波罗蜜为实智,而五度是方便智;(5)照空是实智,知空亦空而不证空则为方便智;(6)知苦无常是实智,不取灭则为方便智;(7)直知身病非故非新是实智,不厌离则为方便智;(8)通达本来不疾之身是实智,示现有疾则为方便智;(9)照非空有不二是实智,照空有之二则为方便智;(10)通达非二非不二是实智,照空有之二与非空有的不二则为方便智。
  (四)如理智与如量智︰如理智是照第一义谛真理的智慧,而如量智是照俗谛森罗差别的智慧。《十八空论》提出此二智的异称而云(大正31‧864b)︰
  “如理智者即无分别智,如量智即是无分别后智。又如理智是一切种智,如量智即是一切智。(中略)即空即真义,而取名如理智,亦名一切种智,若俗义有义,取名如量智,亦名如一切智故。”
  《佛性论》卷三说二智之相,以见众生界的自性清净为如理智之相,能通观无量无边界为如量智之相。
  (五)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据《大乘玄论》卷四所述,二智者,谓一切智与一切种智;有六对差别,即︰一切智是空智,一切种智是有智;一切智是总相智,一切种智是别相智;一切智是略说之智,一切种智是广说之智;一切智是因智,一切种智是果智;一切智是小乘之智,一切种智是大乘之智;一切智是有智,一切种智是空智。若就权实分判,则一切智是权智,一切种智是实智。又,《十八空论》以一切智为如量智,一切种智为如理智。澄观的《华严经疏钞玄谈》卷九以一切智为根本智,一切种智为后得智。
  (六)观察智与取相智︰出自《大明三藏法数》卷五。据该书所述,照二空所显的真如之理,了知能证所证俱不可得之相的平等智是观察智;而照事、理之法,令圆融无碍,善取法界之相的差别智为取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