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重中道


  意指中道之义有二重。又名二种中道。唯识家认为中道有三性对望中道与一法中道等二义。如《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云(大正45‧251a)︰
  “深密等经,依真俗谛说一切法有空不空。世俗谛理,遍计所执情有理无、有为无为理有情无。胜义谛中,一切法体或有或无,由言不及非空非有,非由体空名不可说。成唯识说,胜义谛中心言绝故非空非有,寄言诠旨故引慈氏所说颂言,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即契中道。此即建立三性唯识,我法境空,真俗识有,非空非有,中道义立,即以所明说一切法非空非有中道之义,以为宗也。”
  此外,《观心觉梦钞》卷下〈二重中道〉条云(大正71‧83b)︰
  “问︰我宗之意以何义门名中道耶?答︰义林章中明中道理有二重义。一者言诠中道,谓缘生法体非都无。于此缘生妄计一切遍计所执体性都无,此缘生中唯有远离一切所执空性真如。于彼空性亦得有此因缘生法,故一切法非空不空。如是三性相对诠显中道义也。二者离言中道,谓一切法体虽如是或有或无,真胜义中心言绝故名为中道。今此二重谈其法体更无别异,但是三性不即不离之法门也。”
  此谓三性对望中道,系以遍计所执为非有,以依他、圆成为非无,以此说明非有非无中道之义;此系约言诠而谈其旨,故称为言诠中道。世俗门即以此说明法之或有或无;而胜义谛中则以心言断绝为非有非空的中道,故称之为离言中道。其中,离言中道是所谓一法中道,亦即三性不相对望,以缘生法体非无,以假有空寂之义为非有,于缘生一法上说非有非无中道之义。
  关于言诠、离言二重中道的同异,古来曾有异说,一说认为遍计所执是执依、圆二性为实法,于依、圆的假有空寂义外别无遍计空,故三性对望和一法中道的意义并无差别;一说认为三性对望的中道遮遣遍计有,一法中道以依他之体为虚假非有而曰空,故有别异。
  [参考资料] 《成唯识论同学钞》卷七之三;《百法问答抄》卷八;《百法问答抄拾据要解》卷十一;《续法相初心略要》卷下;《应理大乘传通要录》卷上、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