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二障


  (一)指烦恼障与解脱障︰解脱障又称不染无知定障、定障、俱解脱障。出自《俱舍论》卷二十五、《俱舍光记》卷二十五。烦恼障,障无漏慧的产生;解脱障则障一切定,使不自在。若显其体,前者为染污无知,后者为不染污无知。慧解脱人唯藉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而俱解脱人先藉慧力解脱烦恼障,又得灭尽定而消除解脱障。
  (二)指烦恼障与所知障︰出自《成唯识论》卷九。烦恼障(kleśīvarana)是心法中的各种烦恼,以其能产生发业润生的作用,扰恼有情,使其流转生死,障涅槃之果,故名烦恼障。以我执等一二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恼为其体。《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48c)︰“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
  所知障(jñeyāvaraṇa)者,对于所知境的障碍。此等法并无发业润生之用,但能覆障一切所知之境而令暗昧,障菩提之果,故名所知障。指法执等一二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等二十随烦恼。《成唯识论》卷九云(大正31‧48c)︰“谓执遍计执实法萨迦耶见而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此中,“等”字指兼取随烦恼。此说仅约自性体而言,然《佛地论》则以为应包含其眷属体。其文云(大正26‧323b)︰“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
  除唯识家外,地论家亦尝论此二障。慧远《大乘义章》卷五(本)〈二障义〉谓二障为烦恼障、智障,就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无明住地之五住惑加以分别,文云(大正44‧561c)︰“障别有三︰. 一四住烦恼,为烦恼障,无明住地,以为智障。(二)五住性结,为烦恼障,事中无知,以为智障。(三)五住性结及事无知,同为烦恼,分别缘智,以为智障。”
  (三)指烦恼障与三昧障︰出自天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上、《大明三藏法数》卷七。烦恼障是见思之惑,若断尽此障,则心空寂而得无诤三昧。三昧障是于无诤三昧心生取相之惑,若不离脱此障,则难保不使无诤三昧变成有诤;若离脱,则名无诤无诤行。
  (四)指理障与事障︰原出于《圆觉经》卷下。即障正知见之惑名为理障,而令生死相续之惑为事障。宗密《圆觉经略疏》卷下依《大乘起信论》所说而谓(大正39‧552b)︰“一者理障,碍正知见,根本无夜。不达法界性相,是碍正知见义故,故彼论云,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六种染心也。三细乃至起业受报,是续生死义故。故彼论云,此清净心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染心义者,名烦恼碍等。”
  (五)指内障与外障︰起于众生内心的烦恼,名为内障;来自外界的障碍则为外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