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云门宗
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文偃(864~949)是禅宗六祖慧能下的第八代,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出家后学教学律都很精进。初往睦州(今浙江建德县)参黄檗希运的法嗣道踪(世称陈尊宿),咨参数载,深入玄微,更参雪峰义存。他到雪峰后,一日遇升堂,僧问︰“如何是佛?”峰云︰“苍天苍天。”文偃闻后,忽释所疑,契会宗要。后历访洞岩、疏山、曹山、天童、归宗、乾峰、灌溪等,最后往曹溪礼六祖塔,便道到福州灵树如敏处。如敏很器重他,请他做首座。后来便继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云门山光泰禅院,恢宏法化。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法嗣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等六十一人。
文偃由雪峰存、德山鉴、龙潭信、天皇悟上承石头迁的思想,着重在一切现成,与“即事而真”的见解一脉贯通。所以他示众最根本的说法︰“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万缘,作么生承当?”大众无对,他自己代大众说︰“一镞破三关。”后来他的法嗣德山缘密把它析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有颂初句云︰“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恰当地说明了一切现成的见解。截断众流、随波逐浪二句,则是说他接引学人的教学方法,也即所谓机用。尤其“截断众流”的方法,是云门所常用的。如他接引学人,每每用一语、一字,蓦地截断葛藤,使问者截断转机,无可用心,从而悟得世谛门中一法不立。如有僧问︰“如何是清净法身?”他用一句话回答说︰“花药栏。”那僧说︰“就凭么去时如何?”他说︰“金毛狮子。”问︰“又如何是透法身句?”他说︰“北斗里藏身。”这些语句,当时脍炙人口。又如有僧问︰“如何是云门剑?”他用一个字回答说︰“祖。”问︰“如何是禅?”他说︰“是。”问︰“如何是云门一路?”他说︰“亲。”问︰“如何是正法眼?”他说︰“普。”问︰“三身中那身说法?”他说︰“要。”当时称为一字关。这些都是文偃截断众流的机用。
文偃门下有白云子祥、德山缘密、香林澄远等,而以澄远为上首。他住益州青城山香林院,接人语句完全继承文偃的风格。澄远下有智门光祚,门风险峻,有《智门光祚禅师语要》一卷。光祚的法嗣有雪窦重显、延庆子荣、南华宝缘等三十人。到重显而云门的宗风大振,号称中兴。重显(980~1052),遂州(今四川遂宁县)人,幼年出家,受具足戒后,游方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一作复州,今湖北沔阳县),参光祚,停留了五年,尽得光祚之道。既到池州的景德寺做首座,尝为大众讲解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曾住持苏州洞庭山的翠峰寺。学士曾公会以书荐之于灵隐珊禅师。他到灵隐后,没有把信交出,混迹在清众中三年。曾学士奉使浙西,访师于灵隐,堂僧千余人没有认识他的,检床历才找到。及见,问起前所附的书信,师从袖中拿出来。曾大笑,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资圣寺。重显有文学天才,受当时汾阳善昭的影响,举古代的公案一百则,歌颂出它的玄旨,这就是有名的《雪窦颂古》一卷。后来昙贲说他“以辩博之才,美意变弄,求新琢巧,继汾阳为《颂古》,笼络当世学者,宗风由此一变。”门人把他在翠峰及雪窦的语句及诗颂辑录为《洞庭语录》《雪窦开堂录》《瀑泉集》《祖英集》《颂古集》《拈古集》《雪窦后录》七种,后来合编为《店禅师语录》六卷。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
又,文偃门下双泉师宽递传五祖师戒、泐潭怀澄,而有育王怀琏(1009~1090)。怀琏是福建漳州龙溪(今福建龙溪县)人,幼年出家,谒泐潭怀澄,事之十余年。后游庐山,掌居讷禅师记室。皇祐元年(1049),朝廷命居讷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禅院,居讷举怀琏以代。当时汴京两街诸寺的系统只有法相宗、南山律宗,禅宗只流行于地方,自有净因院,禅宗始行于京都。后四明郡守迎请他住持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四明人士相与出力建大阁藏仁宗所赠诗颂,苏轼作记,函请录示出京日英宗给他的手诏,他终藏而不出。晓莹的《罗湖野录》称赞他的不暴耀,足以羞挟权恃宠者。
义怀(989~1060),永嘉乐清(今浙江乐清县)人,宋‧天圣中(1023~1031),试经得度,后来往洞庭翠峰参重显,因汲水折担得悟,为重显所印可。既而辞去,到无为军(今安徽无为县),住持铁佛寺。有一次他上堂说︰“雁过长空,影沈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重显听到淮上来人说起义怀的这几句话,非常赞赏。后来义怀迁到越州天衣寺行化。前后主持法席七次,大兴云门的宗风。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法嗣有八十三人,其中慧林宗本、法云法秀、长芦应夫、天钵重元等为上首。
宗本(1020~1099),常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十九岁出家,师事承天永安道升,弊衣垢面,探井臼,典炊事,夜则入室参升。升问︰“亦疲劳不?”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证,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后来到池州景德寺,参义怀,言下契悟。义怀退居后,他应请在姑苏瑞光寺开法,既而移住杭州净慈寺。元丰五年(1082),汴京相国寺六十四院开辟为八寺,二禅六律,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禅寺,召宗本住持慧林,为第一祖,大扬禅风。神宗召他到延和殿问道,坐即盘足跏趺,茶至,举盏长吸,其率真如此。后来以年老假归,而四方从者相望于道。有《慧林宗本禅师别录》一卷。
宗本下,有长芦崇信、法云善本等。崇信下,有慧林怀深者,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宣和三年(1121),住持慧林寺,有《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四卷。其后递传灵隐寂室(慧光,钱塘人)、中竺痴禅(元妙,婺州人)、扔己庵(温州人,有《己庵深禅师语要》一卷)。善本(1035~1109),颖州(今安徽颖上县)人,出家后,到姑苏,参宗本于光瑞寺,默契宗旨,服勤五年,尽得宗本之道。后来住持婺州双林寺,道俗推崇备至。继而移住杭州净慈寺,继承宗本的法席,和宗本并称大小本。不久又住持东京法云寺,继承法秀的法席,号大通禅师,住了八年,归老于西湖之上,杜门却扫。门下有雪峰思慧(妙湛,钱塘人)、天竺从谏(慈辩,松阳人)等六十九人。思慧下有净慈道昌(月堂,湖州人),道昌下有五云悟(苕溪人)。
法秀(1027~1090),秦州陇城(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人,十九岁时试经得度,后来便从事讲经,既而到无为军铁佛寺参义怀,有所证悟,得到印可。初住持淮西四面山,既又住持栖贤、蒋山、长芦。后来东京法云寺落成,他应召为开山第一祖,号圆通禅师。其下有佛国惟白、保宁子英等五十九人。惟白,靖江人,继法秀之后,住持法云寺,后移住明州天童寺,撰集《建中靖国续灯录》三十卷。其下有慧林、慧海等十四人,慧海下有万杉、寿坚等两人。
和雪窦重显同出于智门光祚之门的延庆(山名)子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其下有圆通居讷(1010~1071),梓州中江(今四川中江县)人,受具足戒后,从事讲学。既而有禅者从南方回川,勉励他出川参请。于是遍树楚间,后到襄州,参子荣,密契心要,停留十年,道望日重。起初,他应请住持庐山的归宗寺,继迁圆通寺。当时欧阳修左迁滁州,游庐山,和他论道,他的见地出入百家而折衷于佛法,欧阳修肃然心服,遂举他住持汴京十方净因禅院,他以疾坚辞,举大觉怀琏以代。他住持圆通二十年,后移住四祖、开先两寺,晚年退居宝积岩。
云门的法流所出,以明教契嵩为最知名。契嵩(1007~1072),出德山缘密的法系下,藤州镡津(今广西藤县)人,七岁出家,十九岁时到诸方参学,得法于缘密的再传弟子筠州洞山晓聪。明道年间(1032~1033),作〈原教篇〉,阐明儒佛一贯之理,以抗欧阳修等宗韩(愈)排佛之说。皇祐年间(1049~1053),住杭州灵隐寺,鉴于禅门传法的世系诸说不一,因而依据《宝林传》之说,刊定二十八祖的传承,撰成《传法正宗记》九卷及《传法正宗论》三卷,并附画佛祖相承之像,称为《传法正宗定祖图》。又述《辅教编》三卷。诸书由开封府尹王素代进于朝廷,仁宗令传法院收入《大藏》,给他“明教大师”称号,由此名振海内。其说对于后世讲禅史者影响很大,并引起了天台宗的争论,历久不息。既而东还,住佛日山,过了几年,退居灵隐的永安精舍。有《镡津文集》二十卷行世。
云门宗在五代时勃兴,入宋极其隆盛,到南宋而渐次衰微。宋末虽然有圆通、善王、山济等弘扬,法席甚盛;到了元初,其法系便无从考核。一宗的法脉仅延续了二百年。这大概是由于宗风险峻而简洁高古,于一语一字之中含藏无限的旨趣,即所谓函盖乾坤;而其机用又是截断众流,不容拟议,几乎无路可通,这对于中下根机是很不相宜的,致使雪窦不得不改变宗风,逐渐融合于他宗,而终于绝传了。(黄忏华)
[参考资料] 《景德传灯录》卷十九、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续传灯录》卷二、卷六、卷八、卷十二、卷十四、卷十八、卷十九;《五灯会元》卷十五、卷十六;铃木哲雄《唐五代禅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