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会念佛


  五会念佛是净土宗念佛的一种方法。其法主要在于念佛音声的缓急,以此表达念佛的心情安静和急切的意义。第一会是“平声缓念”,即平声静意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号。第二会是“平上声缓念”,就是念佛号时声音略高一些。第三会是“非缓非急念”,前两会都是缓念,此言非缓,就是不再太慢,稍快一些,故言非缓;但也不要太快,这叫“非缓非急念”。第四会“渐急念”就是逐渐快念,并带有急切之感。第五会“四字转急念”,前四会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此第五会只念“阿弥陀佛”四字,并且要更快、更急的念。这叫“四字转急念”。这种“转急念”是要表达出急切求佛救脱,急切求佛接引的心情,从而达到意志纯诚,一心不乱的念佛境地。五会念佛的方法,是唐代净土宗法照根据《无量寿经》而建立的。该经说(大正12‧271a)︰“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这就是五会念佛的出处。法照并有偈赞云︰第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扬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刘峰)
  ◎附︰观本《香光阁随笔》第四集(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
  五会念佛声律考源
  考照祖《略法事仪》中第五法事轨则,题曰五会念佛。文曰︰五会念佛,出自何文?答曰︰《大无量寿经》云︰或有宝树,车渠为本,紫金为茎,白银为枝,琉璃为条,水精为叶,珊瑚为华,玛瑙为宝,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华华相顺,实实相当,荣色光耀,不可胜视,清风时发,出五会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又《观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芬陀利华,名为希有,观世音、大势至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是以如来,常于三昧海中,举网绵手,谓父王曰︰王今坐禅,但当念佛,岂同离念求乎无念,离生求于无生,离相好求乎法身,离文字求乎解脱,夫如是者,则住于断灭见,谤佛毁经,成揠法业,地无间矣。凡在修道,可不慎欤!可不敬欤!
  又《观佛三昧海经》云︰此观佛三昧,是破戒者护,失道者依,烦恼贼中,大勇猛将,首楞严王百千三昧,所出生处,亦名诸三昧母,亦名诸三昧王,亦名诸佛共所印可定,亦名如来禅,非二乘外道等禅,信可知矣。
  此五会念佛声势,点大尽长者,即是缓念,点小渐短者,即是渐急念,须会此意。
  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
  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按照祖之五会念佛,其微妙宫商,乃缘于《无量寿经》,盖深领无情说法之旨也。何谓无情说法?昔僧问南阳慧忠国师,如何是古佛心?国师曰︰墙壁瓦砾是。僧曰︰墙壁瓦砾,岂不是无情?国师曰︰是。僧曰︰还解说法否?国师曰︰常说,炽然说,无间歇。僧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国师曰︰汝自不闻,不可妨他闻者也。僧曰︰未审甚么人得闻?国师曰︰诸圣得闻。僧曰︰和尚还闻否?国师曰︰我不闻。僧曰︰和尚既不闻,争知无情解说法?国师曰︰赖我不闻,我若闻,即齐于诸圣,汝即不闻我说法也。僧曰︰恁么则众生无分去也。国师曰︰我为众生说,不为诸圣说。僧曰︰众生闻后如何?国师曰︰即非众生。僧曰︰无情说法,据何教典?国师曰︰灼然言不该典,非君子之所谈,汝岂不见《华严经》云︰刹说众生说,三世一切说。昔洞山举此以问沩山,沩曰︰我这里亦有,祇是罕遇其人。洞山曰︰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会么?洞山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洞山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曰︰此去澧陵、攸县、石室相连,有云岩道人,若能拨草瞻风,必为子之所重。遂辞沩山,径造云岩,举前因缘了,便问无情说法,甚么人得闻?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曰︰某甲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岂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该何教典?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又苏东坡居士,因宿东林,与照觉论无情说法话,有所悟,黎明呈偈曰︰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可知宇宙间,天籁、地籁、人籁,无非妙音,极乐娑婆,同一性海,会得此旨,则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触着磕着,都迎刃而解矣。
  照祖又举《观佛三昧海经》,此经释尊为父王说,而付嘱阿难,乃至弥勒,及释提桓因,持是妙法,流通于世,以益未来众生;先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顺逆观如来身分,由佛相而入佛四无量心;由四无量心,而观见十方三世,苦海一切众生,皆过去未来,吾人之父母子女眷属,而迷于俗情利养声色,广种三途业因,不解回头。因是而知净土三经,弥陀愿海,七重行树,七重罗网,道场宝树,演妙法音,乃至世间天上,百千种乐,展转比较,而曰第六天上,万种音乐,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乐,千亿倍也。
  窃维唐虞三代,礼乐为治之大本,而乐尤居其先,是故孔子著《孝经》,首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继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义先儒尝致疑焉。不知乐主敬,其道尊;乐主和,其用普。夫雅乐感人,能变少年为老成,能转虚浮为笃实,试举一事而证之。《说苑》曰︰孔子适齐,至于郭门,遇一婴儿,击一壶,相与俱行,其视精,其心端,孔子谓御者曰︰趣□之,韶乐方作,观此婴儿,仪容详序,视听端疑,身心静穆,试问俗乐,与此相去几何!昔隋高祖谓群臣曰︰闻公等皆好新声奇变,所奏无复正声,此不祥之大者,声不正,何可使儿女闻也。善哉此谕,何可使儿女闻一语,谁欤惊心动魄,而为此潮流一顾耶。
  考历朝法曲,至盛莫如唐代,据《唐书》〈礼乐志〉,玄宗既知音律,酷爱法曲,其时去梁隋未远,武帝所制法曲,如善哉、大乐、大劝、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等,梵呗乐歌,及隋之铙、钹、钟、磬、幢、箫、秦汉子等法乐,犹有存者。据《陈氏乐书》,李唐乐府曲调,有普光佛曲、弥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感德佛曲、如来藏佛曲、药师琉璃光佛曲、无威感德佛曲、龟兹佛曲,并入婆陀力调也。释迦牟尼佛曲、宝华游步佛曲、观法会佛曲、帝释幢佛曲、妙华佛曲、无光意佛曲、阿弥陀佛曲、烧香佛曲、十地佛曲,并入大乞食调也。大妙至极曲、解曲,并入越调。摩尼佛曲,入双调也。苏密七俱陀佛曲、日光腾佛曲,入商调也。邪勒佛曲,入婆腊调也。观音佛曲、永宁佛曲、文德佛曲、娑罗树佛曲、迁星佛曲,并入般涉调也。提梵,入移风调也。
  如上所列,足见当时法乐之盛,而今俱不可得见矣。惟照祖五会念佛一法,千载而下,犹得《法事仪》《观行仪》两书,复出于世,今得循而考之,以觇其梗概,是亦佛祖龙天,界余之责也,敢不敬其事,蠡测而贡于世。
  释文一
  上文照祖五会念佛格式,先叙声势。曰︰点大尽长者,即是缓念,点小渐短者,即是渐急念,须会此意。
  释曰︰声势者,即念佛声均高低疾徐之音节也;点,即拍子之音符,旧式名为点板;点大尽长者,点与点距离疏远也。假如一句六字洪名,照例分四拍子,其实内含实板四拍子,虚板四拍子,共八拍子,方合均匀句法;以六字洪名,每字一拍,祇得六拍,那有八拍子,因其中陀佛二字,应加有声无词两虚拍,方合板路,今将其点板如下︰
  。       。
  、 、 、 、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观此六字洪名,原句祇有六个拍子,不能成调,陀字下不加虚点,却欠半拍,不能落佛字;又佛字下不加虚点,亦欠半拍,不能起南字;故须共成八拍,方合句调,但八拍太繁,便成呆板,故省却虚点四拍,祇用实板四拍,其式如下︰
  。       。
  、   、   、 、
  南 无 阿 弥 陀 佛
  观此六字洪名,点板距离疏落,若缓念尽长,则成慢板,非缓非急,则成中板,此释点大尽长之臆见也。
  点小渐短者,催板而后,拍子渐速,虽含八拍,不能以八拍计点,转入四字佛号,则一点一字,祇成四拍,无复虚点,故曰︰点小渐短,其式如下︰
  。   。
  、 、 、 、
  阿 弥 陀 佛
  此是渐急转急之点板不同处,节拍虽无添减,而陀字下之虚点、佛字下之虚点,俱省 却不用,直截祇是一字一板、点板距离切密,此从快板转入急板,六字转成四字,法尔如是,此释点小渐短之臆见也。
  须会此意云者,谓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念佛谱与其他歌谱不同,虽有五会,无一定之段落章节可言,盖念佛时间,准香炷为分配,香炷有长短,句数多少不定,欲得数多者,宜急念;欲感人深者,宜缓念。在掌板者斟酌尽善,斯为得之,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释文二
  上文照祖排列五会念佛声势曰︰第一会,平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二会,平上声缓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三会,非缓非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四会,渐急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五会,四字转急念,阿弥陀佛。
  会者聚也,集多数人而为之,亦古人以友辅仁之意。古今念佛,不出两种,一随自意念佛,此斋公斋婆之念法;一结社念佛,此自利利他之念法;两者不能骤然而相合也。何以故?如独唱曲,其情趣可使歌者自由发挥其个性,而脱离一切的束缚;至如合唱曲,则各部集合须成一个完全的和声,其中有男女混声的组合,老幼混声的组合;或二部合唱,或三部四部合唱;若无主调,则旋律无所遵循,若无转调,则乐风不知变化,若无慢板,无以见依永之端严,若无急板,无以见依韦之谐协,是知照祖所列之五会声势,其主调,转调,高低疾徐,种种节拍,举无不具备也已。
  所云平声缓念者,起板佛号,初用平调也。平上声缓念者,转板佛号,转入商调也。按四声口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徐大椿《乐府传声》云︰四声之中,平声最长,唱平声之诀,在出声之际,得舒缓周正和静之法,乃与上下回别,为平声之正音;上声,则在出字之时分别,方开口时,须略似平声,字头半吐,即向上挑,方是上声正位。(下略)
  又清《律吕正义》续编云︰凡作乐,必有高音、低音、平音之三等,分作三品以明调。其一曰︰上品,乃自下而上,递高之调,惟有上起而无下落焉。一曰中品︰乃上下适中,最平之调,此调之声字,可上可下也。一曰︰下品,乃自上而下,递落之调。
  准是而知,中声乃最平之调也。《国语》云︰古之神瞽,考中声而量之以制,《左传》云︰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明‧朱载堉《律吕精义》云︰十二律,皆中声也,歌出自然,虽高而不至于揭不起,虽低而不至于咽不出,此所谓中声也。按此五降不容弹者,乃以上为中声,上一四合凡,以下低不成声也。
  又《梦溪笔谈》,唐‧天宝时,始以法曲与番部乐合奏,名为燕乐。前后新声为清乐,照祖恰当其时,然则第一会,或即套用清平调;第二会,或即套用清商调;以一句阿弥陀佛,能生若许曲调者,或如西乐之一句谱,Ein-stzige torm,能生种种之变化谱,Varintio-nen Form是或相类,未可知也。
  关于五会念佛的赞本
  照祖所著《法事仪》《观行仪》两书,总列赞文八十八首,其中除两书重见之赞文二十一首,引用古德赞文十七首,颂赞五会念佛者五首,今专就五会赞文,举而录之。
  五会赞第一会时平声入,第二极妙演清音,第三盘旋如奏乐,第四要期用力吟,第五高声唯速念,闻此五会悟无生,一到西方受快乐,永不轮回入苦坑。发心念佛事须坚,临终决定上金船,回愿众生皆得往,直向西方坐宝莲。西方世界至为精,彼土众生不可轻,衣□持华供养佛,还来本国饭经行,发心念佛度群生,愿此五会广流行,六道三途皆摄取,莲华会里着真名。
  此章表示五会的调子与拍子,调子则一会清平调,二会清商调,拍子则三会转中慢板,四会转中快板,五会转急板,六字洪名至此转成四字,□□密密,累累如贯珠,一切妄想情虑,被清净闻尘,滚入无何有之乡矣。送心极乐,莫善于此,愿毌忽诸。叹西方净土五会妙音赞第一会时除乱意,第二高声遍有缘,第三响飏能哀雅,第四和鸣真可怜,第五震动天魔散,能令念者入深禅,五会声中十种利,为令学者用心坚。妙音五会摩尼宝,能雨无边圣法财。智者必须依此学,临终一念坐华台。寄语现前诸大众,五会念佛利无穷,今日道场同行者,相将定取坐华宫。五会圣教是真宗,定舍娑婆出苦笼,众等发心回愿往,西方世界获神通。宝树森森是翠林,微风五会演清音,华雨六时随处下,见闻之者发真心;众等今时发信心,听说弥陀五会音,专求不妄称名字,迎将极乐坐华林。五会交响赞池城,楼台郁郁映云青,琉璃七宝金绳界,处处唯闻念佛声。弥陀五会是舟船,永劫常于苦海传,但使闻声皆解脱,定超生死离人天。
  此章表示此方教体,五会念佛,能深入人心;善会者,能深入禅定;十种利者,言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则获十种利益︰(一)安住仪式,(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二)行慈境界,(习诸禅定,恒存慈爱,无伤害意,于诸众生,悉使安稳。)(三)无烦恼,(诸根寂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四)守护诸根,(常自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五)无食喜乐,(禅悦为食,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自然欣豫。)(六)远离爱欲,(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爱欲之境,悉无染着。)(七)修禅不空,(虽获诸神功德,证真空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八)解脱魔罥,(远离生死,一切魔罥,不能缠缚。)(九)安住佛境,(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十)解脱成熟,(既入深禅,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此十种利,见《月灯三昧经》,本为习禅得定之境界,而五会念佛,若依此学,心得坚定,亦可到此境界,不止超出人天,定能入佛智海,登大愿船,永离三界生死。极乐五会赞观经妙赞定中成,宝偈分明化有情,五会阎浮流布广,相期极乐悟无生。弥陀宝赞实堪传,恒为众生作法船,五会佛声闻解脱,一时尽得坐金莲。西方五会遍娑婆,意在众生念佛多,宝国华开千万亿,闻名去者几恒沙。千般伎乐绕金台,百宝莲华出水开,五会声声须急念,临终一一尽迎来。无边化佛紫金身,守护流传五会人,念念弥陀心不退,翩翩宝坐自相亲。
  此章劝娑婆众生,提唱五会念佛,广度有情,言千般伎乐绕金台者,百宝莲华出水开者,正是表示五会念佛,乃合于《华严经》之旨。华严十大庄严世界种,皆以音声为体,今略举其一,贤首菩萨偈云︰又放光明名妙音,此光开悟诸菩萨,能令三界所有声,闻者皆是如来音,以大音声称赞佛,及施铃铎诸音乐,普使世间闻佛者,是故得成此光明。又合于《法华经》之旨。《法华》〈方便品〉云︰若使人作乐,声鼓吹角呗,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至如净土三经,极赞音乐,闻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安乐集》云︰从世帝王至六天,音乐转妙有八重,展转胜前亿万倍,宝树音丽倍亦然,复有自然妙伎乐,法音清和悦心神,哀婉雅亮超十方,是故稽首清净乐。或疑沙弥十戒,歌舞倡伎,故往观听,律制所禁;释之曰︰《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三,及三十九,言之最详。佛为六群比丘,及六群比丘尼,往观伎乐,轻狂语笑,受世讥嫌。闻者具白世尊,世尊呵责!从今已后,不听观伎乐,若方便往观,比丘犯越毗尼罪,尼犯波逸提罪。若佛生日大会处,菩提大会处,转法轮大会,五年大会,作种种伎乐供养佛,若檀越语比丘言︰诸尊者,与我和合翼从世尊,尔时得与和合在坐,若檀越语比丘尼言︰阿梨耶,佐我安施供养具,尔时得助作,若坐中有种种伎乐,生染着心者,或于彼间闻乐,有欲着心者,即应起去,是名伎乐。又《四分律》第五十二,杂犍度之二,时诸比丘自作伎,若吹呗供养。佛言︰不应尔,彼畏慎不敢令白衣作伎供养,佛言听。又《十诵律》云︰为诸天闻呗心喜或音乐舞伎,螺钹箫韶,发欢喜心,当行供养,可知世乐转为佛乐,正是人间好现象也。
  叹五会妙音赞弥陀五会响雄雄,智者传来五浊中,五苦闻声皆得乐,乘斯五会入莲宫。智者慈悲传五会,意在将传灭五烧,五烧即因五会灭,皆乘五会出尘劳。雄雄五会响高深,隐隐雷声写妙音,圣众相将同赞叹,但是人闻皆发心。微妙西方五会声,将来五浊救众生,五趣闻名皆解脱,五会引到宝莲城。零零五会出衡山,隐隐如今遍五天,五众咸言皆利乐,末法仍留五百年。弥陀五会贯人心,哀婉慈声屈曲深,无量寿经如此说,宝水长流演妙音。五会响飏出云霞,清音嘹亮遍恒沙,朝朝暮暮常能念,世世生生在佛家。香风飒起触人身,唯将五会断贪瞋,五音兼能净五蕴,闻名永劫离嚣尘。西方鼓乐及弦歌,琵琶箫笛杂相和,一一唯宣五会法,声声皆说六波罗。
  按此赞,前半偈从“弥陀五会响雄雄,智者传来五浊中,至五趣闻名皆解脱,五会引到宝莲城”,此八行十六句,乃赞叹文殊师利菩萨也。所云智者,乃五台山大智文殊,非天台智者大师也。
  考《大日经》,称妙吉祥,文殊者,妙之义,师利者吉祥之义。此菩萨,与普贤为对,常侍释迦如来。普贤表大行,司诸佛之定慧;文殊表大智,司诸佛之智德,故曰智者。
  昔吴郡沙门道衍,所撰《诸上善人咏》一卷,其咏法照大师云︰五会缘兴感五云,佛声遥使帝宫闻,当年不受文殊教,历劫何由获妙薰。其事迹已在前编法照四祖传中详录,今不再赘。
  又按此赞后半偈,自“零零五会出衡山,隐隐如今遍五天,至五音兼能净五蕴,闻名永劫离嚣尘”,此八行十六句,乃赞叹南岳般舟承远三祖。三祖事迹,已见前编所录永州司马柳宗元所撰“南岳弥陀和尚碑”,及衡州刺史吕温所撰“承远和尚碑”,今不重举。
  净土五会赞五会倍须钦,称名观紫金,心中辨邪正,魔境不来侵。极乐宝林清,微风五会声,声中论妙法,听者悟无生。净刹宝林明,弥陀五会声,听者皆生乐,不闻诸苦名。白玉池边过,莲华叶里香,空中开梵响,五会入真常。暂至宝城楼,逍遥何所忧,唯闻念五会,长劫更何忧。宝刹多真土,威宣五会音,常闻严净响,从此渐幽深。极乐黄金树,花开五会声,意欲令诸子,闻者尽修行,持莲含九品,花接往生人,五会连声别,从兹洗客尘。极乐谁家子,莲花叶里生,为由闻五会,从此息尘情。净国摩尼水,渠渠处处流,水声含五会,闻者永无忧。
  此章为五言赞本,共二十韵,乃依《观经疏》〈散善义〉,以明九品正行,劝修五会念佛法,保任决定往生。前十韵二十句,乃述上品、中品、往生之乐相。后十韵二十句,劝进行者,勤修五会念佛,不论善恶罪福,老幼男女,僧俗,九品括尽,决得往生;惟须注意!培植莲华胎藏,须知此身,在娑婆五浊恶世念佛,此心已送往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受摩尼水洗濯,一念净息尘情,则蓓蕾莲苞,自然出水,常精进者,华日向荣,渐怠废者,华日憔悴,观前编越国夫人王氏传中之杨杰、马玗的故事可证也。
  除此五会赞五章之外,其他一二零篇断句,关于五会赞颂者。如《法事赞》中第六离六根赞,有句云︰弥陀五会救娑婆,闻者皆能发道芽。又第八西方乐赞,有句云︰香风吹动诸行树,宫商五会演希奇。其《观行仪》中第十一出家乐赞,有句云︰水鸟树林念五会,哀婉慈声赞法王,又第十二净土乐赞,有句云︰菩萨化生奏玉调,微风五会演真如。其他各赞全文,限于篇幅,今且从略。
  [参考资料] 《乐邦文类》卷三〈法照传〉;《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经仪》;《五会法事赞讲义》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