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位无心
法相宗用语。指众生或圣者所处的五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生命境界。该宗于第六意识暂时间断时所立的五种无心之位。即于无想天、无想定、灭尽定、极睡眠及极闷绝等五位之众生,其六识及相应的心所皆不现行,故称五位无心。《唯识三十论颂》云(大正31‧60c)︰“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7b)︰“第六意识自能思虑,内外门转不籍多缘,唯除五位常能现起。”
(1)无想天︰第四禅天有八天,其中第三广果天的别处即是无想天。若修无想定,可以厌粗想之力而生于此天。生于此天中,除初生之时及命终时暂时有想外,于中间的五百大劫期间受无心果报,其不恒行的六识及心所皆断灭而不现起,无心无想。
(2)无想定︰此定是生于无想天之因,乃外道凡夫为生于无想天所修。即以出离想作意,厌想而欣彼天之果,乃入此定;于定中,不恒行的心、心所皆断灭。
(3)灭尽定︰为无漏的无心定。唯圣者能修得。即以止息想作意而入此定;于定中,不恒行之六识、恒行染污的七识及与之相应的心所皆断灭。盖第二无想定唯灭第六识,而此定亦灭第七识,因此所灭之法包括第七心王、五遍行、别境的慧,以及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和八随烦恼等,共十九法。
(4)极睡眠︰因极疲乏所引起。即众生睡眠时,六识一时皆不现行之状态。
(5)极闷绝︰因风热等诸缘所引起。即逼于风热等病苦而一时气绝失心,六识不现行之状态。又,真正死生时也无意识,是最极闷绝之位,故摄于闷绝。
此五位中,异生凡夫有四,即除去灭尽定以外之四者。圣者则有灭尽定、睡眠及闷绝等三者;而如来及自在菩萨无睡眠和闷绝,故唯有灭尽定一项。
另外,《瑜伽师地论》卷十三立六位无心地,即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与无余涅槃界位。前五位虽称无心,但阿赖耶识尚未断灭,故非真的无心,仅无余依涅槃界之阿赖耶识永尽,才是真的无心地。即论文所言(大正30‧345a)︰“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三;《瑜伽师地论释》;《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本);《瑜伽论记》卷五(上);《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五(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