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利使‧五钝使
即十使,又称十大惑,或十随眠。“使”是烦恼的异名,在十根本烦恼中,前五者(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是迷四谛之理而起,为惑性之猛利者,故名五利使;后五者(即贪、瞋、痴、慢、疑)中,尤以贪瞋痴慢四者主要是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性分迟钝,故名五钝使。盖此五利五钝之名,乃旧译家弘论师所说,不为新译家所用。
关于此十使,《大乘义章》卷六云(大正44‧584b)︰
“依如毗昙,前五是利,推求性故。后五是钝,非推求故。若依成实,总相粗分相同毗昙。以实细论,前五唯利,后五种中,贪瞋慢疑一向是钝,无明不定。若就五见以说无明,无明是利,彼说邪明为无明故。故就余说者,无明是钝。大乘法中俱有此相。若复通论,十使之中,俱有利钝,数起名利,不数名钝。”
┌虚空无为 ┌眼 ┌受
┌无为法┤择灭无为 │耳 │想
│ └非择灭无为 │鼻 │思
│ │舌 │触
│ │身 ┌──┤欲
│ ┌色法────┤意 │ │慧
│ │ │色 │ │念
│ │ │声 │ │作意
│ │ │香 │ │胜解
│ │ │味 │ └三摩地
│ │ │触 │ ┌信
│ │ └无表色 │ │勤
五位┤ │心法 │ │舍
七十│ │ ┌遍大地法─┘ │惭
五法│ │ │ ┌─┤愧
│ │ │ │ │无贪
│ │ │大善地法──┘ │无瞋
│ │ │ │不害
│ │ │ │轻安
│ │ │ └不放逸
│ │ │ ┌无明
│ │ │ │放逸
└无为法┤心所有法──┤大烦恼法────┤懈怠
│ │ │不信
│ │ │惛忱
│ │ └掉举
│ │大不善地法── ┌无惭
│ │ └无愧
│ │ ┌忿
│ │ │覆
│ │ │悭
│ │ │嫉
│ │小烦恼地法───┤恼
│ │ │害
│ │ │恨
│ │ │谄
│ │ │诳
│ │ └憍
│ │ ┌恶作
│ │ │睡眠
│ └不定地法────┤寻
│ │伺
│ ┌得 │贪
│ │非得 │瞋
│ │同分 │慢
│ │无想果 └疑
│ │无想定
└心不相应法─┤灭尽定
│命根
│生
│住
│异
│灭
│名身
│句身
└文身
此中,毗昙之说乃就见、非见论利钝之别,以推求为利,非推求为钝;成实之说(《成实论》卷九〈无明品〉)则认为无明有邪明(邪分别)与明无(缺乏“明”)两种,而邪见等皆由邪明生,故以邪明为利,余之明无为钝。
[参考资料] 《俱舍论》卷十九;《成实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成唯识论述记》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