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十二位
大乘菩萨的阶位。即始自发菩提心,终至成就佛果,其间可分成五十二个阶位。兹列其阶位名如次︰
┌十 信: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
│ 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十 住: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
│ 、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
├十 行: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
│ 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
五十二位┼十回向: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
│ 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
│ 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
│ 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
├十 地: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
│ 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
├等 觉
└妙 觉
五十二位中若不立等觉,则成五十一位;若又不立十信,即成四十一位。唯识家立四十一位说,以为十信在初住中,等觉是第十地的满心,不应别立。然而唐‧圆测主张十信有两种︰(1)位地的十信,此十信在十住之前,是入住前的方便位。(2)行解的十信,指初地已上皆修的十心。此二义中,若取位地的十信,则别立十信之义即可成。慧沼《唯识了义灯》卷七(本)破此说,以为十信虽在初住中,但甚难入,故仅别开而说,不立为位地。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也说如圣教或云地前四十心,别立十信,但这是因为初住中的十信是初发心,难发,所以别开而示,四十心若总别并数,实为三十心。
另外,关于等觉位,《唯识了义灯》认为当属满心(十地),而不应在满心之外。出十地满心以后,非另有等觉住多劫,因此不另立十信与等觉,仅立四十一位。至于华严家所谈,兹依《五教章》卷下之二的行位差别下所示,系于始教大乘中的直进教立五十二位,即别立十信位。其说系依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所言(大正31‧229b)︰“愿乐行人自有四种,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为菩萨圣道有四种方便,故有四人,如须陀洹道前,有四种方便。”《探玄记》卷四另外又引《佛性论》《仁王论》等书以证此义。
关于五十二位中的不退位,有七住得不退、十回向得不退、初地得不退之三种说法。这是因为根机有上中下之别所致。终教大乘立四十一位,是因十信只是行,而且未得不退,故不立之,如《璎珞本业经》说“常行十心”,《仁王经》卷下说“略行十心”。这是根据《仁王经》所说的“习忍以前行十善之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毛”而立。终教教义较高,不须似同小乘教义,是故不别立十信为位地。此教之初住得不退。圆教中,同教一乘摄小乘、三乘等行位,而别教一乘的行布门虽立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妙觉之顺序,然在圆融门中,则一位具一切位,十信位满即可成佛。
天台家于别教立五十二位,其中《璎珞本业经》之说最为周遍,广受采用。《璎珞本业经》以信、住、行、向、地、等、妙七科收束此五十二位,并合之为凡圣二者。前四为凡,后三为圣。在四凡中,“信”是外凡,“住”、“行”、“向”是内凡,又称三贤。在三圣中,“地”、“等”是因,“妙觉”是果。圆教借别教的五十二位说,并加上《法华经》的五品弟子位,共为八科,以显其位次。
[参考资料] 陈译《摄大乘论释》卷七;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六、卷七;《大乘义章》卷十二、卷十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五(上);《法华玄义释签》卷五(下)、卷六(上);《四教义》卷四~卷六;《大乘入道次第》;《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卷十四;《华严五教章》卷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