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台山(1)
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为五台山脉的主峰,山势雄伟,五峰耸立,峰顶平缓如台,因此得名。又因山中气候清凉宜人,故又名清凉山。其五峰分别为北台叶斗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东台望海峰与中台翠岩峰。五峰皆由中峰发脉,而以北峰最高,海拔三千余尺。五峰之外称台外,其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
依《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所载(大正20‧791c)︰“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又因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也说文殊菩萨住于东北方的清凉山,故本山自古即被视为文殊菩萨显圣的道场,历代来山者络绎不绝,或巡礼、参学,或建寺、弘法,如北魏‧灵辩、隋‧昙义、唐‧僧明、法照、澄观、窥基、道宣等,以及师子国的释迦密多罗、不空、北印度罽宾国僧佛陀波利及日本的灵仙、圆仁、奝然、新罗的慈藏等人皆曾至此山。其中,不空曾建金阁寺弘扬密教,法照创建竹林寺弘扬五会念佛,志远于大华严寺弘传《摩诃止观》、澄观于大华严寺著《华严经疏》。
山中寺刹云集,殿宇相望。依《清凉山志》记载,东汉明帝时,已有迦叶摩腾来山建灵鹫寺,但此说之真伪仍待考。其次相传自北魏孝文帝游中台创建大孚灵鹫寺后,至北齐时寺院增建至二百余座,其后历朝屡有修建。据载,盛唐时山中的寺院已有三六0座。但三武之祸波及本山诸寺,仅有南禅寺幸免于难。其后虽有辽、金、元各代的修复,仍未能恢复旧况。元、明之际开始有喇嘛教徒来住,明末曾重建大塔院寺的舍利塔、显通寺的铜殿塔等。
清朝怀柔蒙、藏二族,优遇喇嘛教,曾屡次建立喇嘛塔;康熙、乾隆诸帝也屡屡巡幸本山,敕赐营修之资。今全山寺院可分为禅宗系与喇嘛教系等二大系。寺院总数为台内有三十九所、台外有八所;著名者有显通寺、塔院寺、罗侯寺、殊像寺、菩萨顶、南禅寺、佛光寺等。诸寺所藏佛经及遗存的墓塔、雕塑、碑刻、建筑等均属重要文物,极具价值。中共在五台山设立五台古迹维护事务所,着意整建寺宇诸事。
在诸寺中,显通寺是台怀镇最大,历史最久的名寺。为五大禅处之一。原名大孚灵鹫寺。唐太宗予以重修,唐武后改称之为大华严寺。明太祖复予重修,称大显通寺。清代再予扩建,而成现今规模。寺中珍宝有铜殿、铜塔、大铜钟及无量殿等。无量殿内有高八层的华严经字塔,故又名七处九会殿,系中国无梁建筑物中的杰作。铜殿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以二十万斤的青铜所建成,目前尚存二座铜塔,铸工精巧。
菩萨顶,为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喇嘛庙,也是五大禅处之一。相传为文殊菩萨的住所,故别名文殊寺或真容院。寺内有清‧康熙、乾隆二帝手书的匾额、碑文多处。其中之汉白玉四棱石碑文,系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分四面雕刻。寺中的文殊殿原本不论晴雨终年殿檐滴水不断,因此别名滴水殿,但1982年翻修时遭受损坏,现已不再滴水。
塔院寺,亦为五大禅处之一。寺内前有大慈延寿宝殿,后有大藏经阁,舍利白塔即在其中。此白塔是砖石结构的藏式藻瓶佛塔,为五台山的标帜和象征;古时每年举行六月会,僧众群集塔下礼拜念经。白塔附近有藏经阁一座,其内收藏有汉、蒙、藏语等各种经文约二万余册。
南禅寺,寺宇虽不高大,却因选址之妙,故十分突出。其大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造建筑,举世闻名。1974至1975年曾依原貌翻修。殿内无柱,且造形优美、比例匀称,为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佛像多具浓厚的唐朝塑像风格,形像丰满,色彩丰富。本寺历经唐代的会昌法难,及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均因地处偏远而幸免。
佛光寺,本寺依山就势布局,其大殿建筑虽较南禅寺晚七十余年,但无论就构造、造型比例而言,都反映出唐代木造建筑的特色。寺内文殊殿建于金代,其余建筑多属明清时代。又本寺的唐代雕塑、壁画、墨迹,与建筑并称四绝。此外,另有珍贵的魏、齐、唐、宋诸代的石刻、经幢、墓塔等。
此外,另有碧山寺,寺内有精美的缅甸大玉佛坐像和脱纱罗汉。罗侯寺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其后殿有“开花现佛”装置,设计精巧,参拜者络绎不绝。龙泉寺山门前的玉石牌楼雕饰精巧,是石雕艺术的珍品,也是五台山区最大的石坊。金阁寺,寺内现存唐代的莲花柱础和经幢,及千手观音菩萨像;像高十七点七公尺,为五台山中最高的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