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周因果
古人对《华严经》所作之诠释学用语,为综括《华严》一经所说义理的五个范畴。即所信因果、差别因果、平等因果、成行因果、证入因果。语出澄观《华严经疏》卷三。
(1)《华严经》第一会〈卢舍那品〉所说为一周,名所信因果。先显舍那佛之果德,后明普庄严童子之因行,说示修普庄严之因可得舍那之胜德,以使行者生信心,故称所信因果。
(2)第二会至第六会〈佛小相品〉计二十八品为一周,名差别因果。其中前二十五品明五十一位因的差别,后三品说佛三德差别的果相,以令行者生解,故称差别因果。
(3)第六会之〈普贤〉及〈性起品〉所说为一周,名平等因果。〈普贤品〉说普贤平等之圆因,〈性起品〉明舍那平等之满果,故名。此圆因与满果是绝待性起之法,而因必具果,果必该因,因果融摄而平等不二。
(4)第七会〈离世间品〉所说为一周,名成行因果。即所说二千行法中,初说五位之因行,后示八相作佛之大用果相,以使行者成行,故名。
(5)第八会〈入法界品〉所说为一周,名证入因果。初说佛果自在之大用,后示善财童子于南方求胜支而修习因行。即佛果之大用是所入之果,善财之得益是能入之因,而不论是果或因,皆不外乎证入法界,故名。
[参考资料] 《华严经疏钞玄谈》卷八;《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三;《大藏法数》卷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