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味(梵pañca rasāḥ,藏ro-lṅa)


  在佛典中,五味有时亦指咸、苦、酸、辛、甘之五味。但是,与佛教教义之说明有关之五味,则指《涅槃经》所举的譬喻,亦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天台宗藉此五味配以分判佛一代教法的五时。北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云(大正12‧449a)︰
  “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善男子!佛亦如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
  依《四教仪》所说,以五味配属五时有二意︰(1)约教相生,谓如乳等五味相生,次第不乱,华严等五时教也顺次相生。(2)约机浓淡,就五味的浓淡论所被得益的浅深。
  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十论五味时,更立前番、后番之别。前番五味系经由华严、阿含、方等、般若以至于法华,而以法华为后教后味;后番五味为在法华座上为未入实者更以般若淘汰之,方令入涅槃,是以涅槃为后教后位。
  五味虽次等相生,但后四味非直接由牛所出,因此以之喻五时同是佛说,其义不明,故天台大师举日光三照的譬喻,以阐明五时皆是佛说。
  天台宗广用五味作喻,有四义︰(1)喻一代五时,如以上的说明;(2)喻毒发不定;(3)总喻凡夫与四教;(4)别喻四教的行位,即藏通别圆四教各具五味。约圆教而言,内凡相似位以义立小乘内凡位中四善根之名,初信如暖,二信至七信如顶,八、九、十信如忍及世第一法,更加住上作五位,以对五味。
  [参考资料] 吉藏《大品经游意》;《三论游意义》;《涅槃经会疏》卷十三;净影《涅槃经义记》卷十;《大乘玄论》卷五;《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上);《法华经玄义》卷十(下);关口真大编著《天台教学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