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念门


  净土宗的五种修行法。亦即忆念弥陀及其争土,以成就自利利他功德的五种行门。又称五念。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云(大正26‧231b)︰“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此中,(1)礼拜门︰指礼拜阿弥陀佛像。(2)赞叹门︰指赞叹阿弥陀佛名。(3)作愿门︰指发愿往生阿弥陀净土。(4)观察门︰指观想弥陀净土之种种功德。(5)回向门︰指将依此上所修而得之功德善根,回向于一切众生,令其苦恼消除,并愿与之同生安乐净土。
  此五念门中,作愿是不杂他念、一心念愿往生,相当于奢摩他定;观察是以智慧观察彼三种庄严,相当于毗婆舍那观。由此可知,世亲主要以奢摩他、毗婆舍那为往生净土之因,此说与《摄大乘论》所说十八圆净中的乘圆净旨趣相同。
  昙鸾《往生论注》卷下将奢摩他译作止,并谓有三种涵义︰(1)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土,此如来的名号及其国土的名号能止一切恶故。(2)阿弥陀佛之极乐国土不属三界道,若人得生彼国,自能遏止身口意之恶。(3)阿弥陀如来的正觉住持力,能自然遏止企求声闻、辟支佛之心。昙鸾又将毗婆舍那译为“观”,观者,谓心缘其事而观心分明。
  又,关于回向门,昙鸾分为往相与还相二种。所谓往相回向,意即自己以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作愿共同往生极乐净土;所谓还相回向,意谓既已得往生净土,得奢摩他、毗婆舍那的方便力成就,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共向佛道。
  善导在《往生礼赞》中,变更五念门的顺序,以第一为身业礼拜门,第二为口业赞叹门,第三是意业忆念观察门,而将“作愿”解释为发愿之意,置于第四,以回向为第五。即以前三门为身口意三业之行,后二门为发愿、回向;前三门是起行,后二门是安心。
  日僧源信《往生要集》卷上(末)将作愿解释为发菩提心,就总而言,指上求下化之心;就别而言,指发四弘誓愿。此说符合回向门之义,但与作愿即奢摩他之义全然不同。
  [参考资料] 《华严经孔目章》卷四;《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往生要集》卷中(本);《往生礼赞私记》卷上;《教行信证六要钞》卷三、卷六;《往生论注记见闻》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