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怖畏
指五种怖畏;怖畏是梵语vibhīṣaṇa之译。有三种说法︰
(一)见道以前所起的五种怖畏︰又称五恐怖、五怖或五畏。即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云(大正2‧185b)︰“成就此四力者,得离五恐怖。何等五?谓不活恐怖、恶名恐怖、众中恐怖、死恐怖、恶趣恐怖,是名五恐怖。”又,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云(大正10‧181b)︰“此菩萨得欢喜地已,所有怖畏悉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
(1)不活畏︰又名不活恐怖;谓初学者虽行布施,却恐不活而常积资财,不能尽己所有。
(2)恶名畏︰又名恶名恐怖;谓初学者为化众生而同入酒肆,却无法安行自若,恒惧他人讥谤。
(3)死畏︰又名死恐怖或命终畏;谓起广大心而施与财物等,却畏死而未能舍身命。
(4)恶道畏︰又名恶趣恐怖、恶趣畏,或堕恶道畏;谓畏造不善业而堕恶道。
(5)大众威德畏︰又名众中恐怖、大众畏、怯众畏、处众怯畏;谓于王廷执理处,或善解法义之威德大众前,畏怯自己言行有失。故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复云(大正10‧181b)︰
“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二)当来可能产生的五种怖畏︰又称五恐怖。《十诵律》卷四十九云(大正23‧358c)︰“佛告优波离,当来有五怖畏,今者未有,应知是事,求方便灭。”即(1)自不修身戒、心慧,复度他人又不能令修身戒、心慧;(2)复蓄沙弥而不能令修身戒、心慧;(3)复为他人所依止,而不能令修身戒、心慧;(4)与净人沙弥共住而不知三相,掘地断草用水灌溉;(5)虽诵三藏而前后杂乱。
(三)得一切智菩提心时,可远离的五种怖畏︰《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十六〈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大正10‧826b)︰“譬如有人得无畏药,离五恐怖。何等为五?所谓火不能烧、毒不能中、刀不能伤、水不能漂、烟不能熏。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得一切智菩提心药,离五怖畏。何等为五?不为一切三毒火烧、五欲毒不中、惑刀不伤、有流不漂、诸觉观烟不能熏害。”
[参考资料] (一)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大乘理趣六波罗蜜经》卷九;《十诵律》卷五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五;《大智度论》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九;《十地经论》卷二;《佛地经论》卷二;《法华经玄义》卷四(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二)《五恐怖世经》;《四分律行事钞》卷上一;《四分律资持记》卷上一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