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斗米道
我国最早的道教教派。系东汉‧张陵于西蜀鹤鸣山所创。因入教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或被贬称为米贼。又因张陵自称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张陵之后,其子张衡继之,至其孙张鲁(合称为三师或三张)时,教法及教团组织已十分盛大。其教法以治病为主,除以符咒治病外,亦令病人于静室反省过错,并写三篇“服罪”文,献给天、地、水三神,发誓不再犯过,此称三官手书。又,为了赎罪,必须做公共事业。因此五斗米道由单纯的巫祝祈祷,发展成具有道德性、社会性的宗教团体,这也是教法能够盛行的原因之一。
随着教势的发展,教团组织愈加严密,初入道者称为鬼卒或鬼吏,而统辖鬼卒并教以《老子五千文》者,称为祭酒,其上还有大祭酒、治头等阶级。最高位则是自称为师君的张鲁,形成一种完全的金字塔形的阶级制度。此外,该教还有一种社会设施,即在各地成立免费供应食宿的义舍,许多旅人即透过义舍而接触五斗米道。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初平二年(191),张鲁率徒攻取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地方性政权。建安二十年(215),魏国曹操将其攻克,封为阆中侯,教团仍得以存续。其后,教团又有东传的机会。两晋时期,入五斗米道者颇多。南北朝时,南朝陆修静与北朝寇谦之分别对五斗米道进行整理,而建立南、北天师道。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派、净明道、灵宝派等合流。元以后统属正一道。
近世在敦煌发现的残卷中,编号为S.6825号的《想尔》,即张鲁当时所用的《老子》注释书。
[参考资料] 《后汉书》卷一0五〈刘焉传);《三国志》卷八〈张鲁传〉;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卢国龙《道教知识百问》;饶宗赜《老子想尔注校笺》;福井康顺《道教の基础的研究》;大渊忍尔《中国における民族的宗教の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