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时


  判教用语。依大小乘经典之说法时期,判定释尊一生之说法为五个阶段。又称五时教。此五时之说,始于刘宋时代的慧观,其后萧齐时代的刘□、隋代的天台智顗、唐代的法宝也各立五时说,但分法不同。由于彼等皆视大小乘经典为佛说(实则大乘经典系佛灭后数百年始告陆续出现),因此所作的教判,并不合历史事实。兹分述如次︰
  (一)刘宋‧慧观所立︰首先分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渐教又分五时教︰(1)三乘别教,又名有相教。(2)三乘通教,又名无相教。(3)抑扬教,又名褒贬抑扬教。(4)同归教,又名万善同归教。(5)常住教,又名双林常住教。
  《三论玄义》云(大正45‧5b)︰
  “言五时者,昔涅槃初度江左,宋道场寺沙门慧观仍制经序,略判佛教凡有二科。一者顿教,即华严之流,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者从鹿苑终竟鹄林,自浅至深,谓之渐教。于渐教内开为五时。一者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于四谛,为辟支佛演说十二因缘,为大乘人明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谓三乘别教。二者般若,通化三机,谓三乘通教。三者净名,思益赞扬菩萨而抑挫声闻,谓抑扬教。四者法华会,彼三乘同归一极,谓同归教。五者涅槃,名常住教。”
  《大品经游意》亦云(卍续38‧11下)︰“慧观法师云︰阿含为初,波若为第二,维摩、思益等为第三,法华为第四,涅槃为第五。”此中,第一时阿含,即三乘别教。第二时般若,即三乘通教。第三时维摩、思益等,即褒贬抑扬教。第四时法华会,即万善同归教。第五时涅槃,即双林常住教。
  慧观此说,为我国判教之嚆矢,一时流行于江南之地,刘□、僧柔、慧次、智藏、法云等诸师均争相承袭,僧宗、宝亮等,又以之配于《涅槃经》所说的五味之譬喻,使此说益加彰显,至天台智顗而集其大成。
  又,《法华玄论》卷三云(大正34‧382b)︰“爰至北土,还影五教制于四宗。”北地慧光所立之四宗判教,即以此五时教为本。
  (二)萧齐‧刘□所立︰亦判一代圣教为顿、渐二教。渐教中更立五时之别︰(1)人天教,(2)有相教,(3)无相教,(4)同归教,(5)常住教。
  《大乘义章》卷一云(大正44‧465a)︰
  “刘□说言︰如来一代所说,无出顿渐,华严等经是其顿教,余名为渐,渐中有其五时七阶。言五时者,(一)佛初成道,为提谓等,说五戒十善人天教门。(二)佛成道已,十二年中,宣说三乘差别教门。求声闻者,为说四谛。求缘觉者,为说因缘。求大乘者,为说六度。及制戒律,未说空理。(三)佛成道已,三十年中,宣说大品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三乘同观,未说一乘、破三归一,又未宣说众生有佛性。(四)佛成道已,四十年后,于八年中,说法华经,辨明一乘,破三归一,未说众生同有佛性,但彰如来前过恒沙未来倍数,不明佛常,是不了教。(五)佛临灭度,一日一夜,说大涅槃,明诸众生悉有佛性,法身常住,是其了义。此是五时。言七阶者,第二时中,三乘之别,通余说七。”
  《法华玄义》卷十(上)云(大正33‧801b)︰“北地师亦作五时教,而见谓波利为人天教,合净名、般若为无相教,余三不异南方。”然《出三藏记集》卷九所载的〈无量义经序〉(刘□作),唯出七阶而未举五时。
  (三)隋‧天台智顗所立︰将一代圣教之说时总别为五期,更约化仪立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称化仪四教。约化法立藏、通、别、圆等四教,称化法四教。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阿含时(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此五时虽依据前述慧观等人所说,但又并华严摄于五时中,又合法华、涅槃为第五时,乃不同于前者之处,今略述于下︰
  (1)华严时︰指佛初成道时,于三七(二十一日)间,阐说《华严经》的时期。“华严时”系依所说经题而立名,其所说之法既示圆教,兼示别教,谓“圆兼一别”,乃对大菩萨众及大乘根熟之凡夫(即别圆大机)所说。自佛之化意来说,是佛向钝根机类拟自证之佛慧,试其是否适合而说,故依拟机之宜乐,此期称作拟宜时。结果,其机如聋,如哑,未更发大乘之机。
  (2)阿含时(鹿苑时)︰谓继华严时之后,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之时期。因其最初说法处在鹿野苑,故又作鹿苑时。今称阿含时,是从经立名。此时所说之法,仅限于三藏教。从佛化众之立意来说,此时之教法,系为诱引不堪大化之机类而说,故又称诱引时。
  (3)方等时︰谓阿含时之后八年间,说示大乘《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典的时期。此时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乃释尊为诃责于阿含时得小乘证果,而执其所证与佛相同之人,令其兴起耻小慕大之念而说,故从佛之化意来说,此时又称弹诃时。
  又,“方等时”之名,《四教仪备释》释云(卍续102‧142下)︰“四教并谈,曰方;四机普益,曰等。”盖此亦依经题而立,因方等是大乘经之通名。乃阿含之后,初说大乘经之时,故特以“方等”为名。
  (4)般若时︰谓方等时后二十二年间,说《摩诃般若》等诸部般若经典之时期,亦依所说经名而称般若时。其教法说示别、圆二教,兼说通教。从佛的化意来说,系为淘汰由前时所说而引起之大小别见情执,而说一切法空之时期,故又称淘汰时。
  (5)法华涅槃时︰由于前四时,四十余年之调停方便,众生根机逐渐纯熟,释尊为使彼等入佛知见,在最后八年间,说示《法华经》,更于涅槃之际,在一日一夜间,宣说《涅槃经》。其所说之法乃纯圆独妙之教,此圆与前四时所说之圆不同,但其体无别。前四时所说之圆是相对于藏、通、别之圆,此时的圆是开会前四时之二乘、三乘之权法,而显真实之圆,即开显之圆。由此说示,二乘小机开会得入一佛乘,佛之化意至此圆满,故此时又作开会时。
  以上之五时判教,乃本《法华经》〈信解品〉之长者穷子喻、《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之日光三照及《涅槃经》〈圣行品〉之五味相生之说而成。“法华穷子喻”以旁追、二诱、体信、领知、付业五段详明五时调机入实之次第。“华严日光三照”以日出照高山、幽谷、平地之次第(平地又别为食时、禺中、正中三时)喻示五时。“涅槃五味”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之相生示五时。故天台大师之五时判教即根据上说而设。今将五时与上者之关系表示如下︰
  ┌───┬───┬────┬──┬───┬──┬─────┐
  │五 时│所说法│年  时│化意│穷子喻│五味│日光三照 │
  ├───┼───┼────┼──┼───┼──┼─────┤
  │华严时│ 兼 │三七日 │拟宜│ 旁追 │ 乳 │高山   │
  │鹿苑时│ 但 │十二年 │诱引│ 二诱 │ 酪 │幽谷   │
  │方等时│ 对 │八年  │弹诃│ 体信 │生酥│食事┐  │
  │般若时│ 带 │二十二年│淘汰│ 领知 │熟酥│禺中┼平地│
  │法华 │   │    │  │   │  │  │  │
  │  时│ 圆 │八年  │开会│ 付业 │醍醐│正中┘  │
  │涅槃 │   │    │  │   │  │     │
  └───┴───┴────┴──┴───┴──┴─────┘
  (四)唐‧法宝所立︰约机解之浅深,将一代圣教立为五种说时︰(1)小乘教,(2)般若教,又名大乘教,(3)深密教,又名三乘教,(4)法华教,又名一乘教,(5)涅槃教,又名佛性教。法宝在《俱舍论疏》卷一云(大正41‧458a)︰
  “世亲论主,意无朋执,依第一时制造此论,同第一时,依第二时造般若论,说诸法皆空,同第二时意,依第三时释摄论等,旨趣同其解深密意,依第四时述法华论,明二乘无灭,与前三教别,依如来藏无上经等诸大乘经,述佛性论,会经中说一分决定无涅槃法,以为不了,依涅槃经造涅槃论。”
  法宝之五时说,在其所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中有详述,但该书仅存第三卷,缺教判章,故其内容不详。
  [参考资料] (一)《大般涅槃经集解》卷三十五;《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二)《三论游意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法华经玄赞》卷一;《华严经疏》卷一;《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六;《五教章复古记》卷二。(三)《法华玄义》卷一、卷十;《八教大意》;《四教仪》。(四)《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一乘要决》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