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明(梵pañca vidyā-sthānāni,藏rig-paḥignas lṅa)


  具称五明处,是印度古代的五类学术,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和内明。其内容如《西域记》卷二说︰声明,释训诂字,诠目疏别。工巧明,伎术机关,阴阳历数。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艾。因明,考定正邪,研核真伪。内明,究畅五乘,因果妙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解释菩萨的求法说,菩萨应当求一切菩萨藏法、声闻藏法、一切处论、一切世间工业处论。此中,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属于内明,一切处论指声明、因明、医方明,一切世间工业处论即工巧明。因此,五明也包括了大乘菩萨所学的全部学术。
  声明的内容,据《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的解释具有六相︰ (1)法施设建立,(2)义施设建立,(3)补特伽罗施设建立,(4)时施设建立,(5)数施设建立,(6)处所根栽施设建立。
  法施设建立,指名身、句身、文身等的构成。名为人对于事物或现象在认识上形成的概念(想,或名称)。名的构成,是用按照构词方法所成立的字。梵文中构词的基本单位是字界,字界附加字缘即构成一个字的支分(语基),支分再加上转声(语尾)才构成一个完全的词。用词叙述事物,意义完全,称为一句,也称为章。文指记录语言的字母。梵文字母中有元音十四个,辅音三十三个,共有字母四十七个。元音可以单独成为一个音节,辅音须附加元音才能构成一个音节。在法施设建立中名、句、文各自多数总合而言,说为名身、句身、文身。
  义施设建立,指字义的一种分类,和中国古代字书《尔雅》相似。《瑜伽师地论》中举出十种义,到西元九世纪时一些印度和西藏的佛教学者编纂的梵藏《名义大集》已分为二百余门了。
  补特伽罗施设建立,指名词等有男声相、女声相和非男非女声相,以及动词有初士(第三人称)、中士(第二人称)和上士(第一人称)的区别。
  时施设建立,指动词的时态等变化。梵语文法中有十罗声,其中六罗声为时态。《瑜伽师地论》中举过去、过去殊胜(即差别),未来、未来殊胜,现在、现在殊胜,这些相当于表时态的六个罗声。
  数施设建立,指名词等有一言、二言和多言的分别。
  处所根栽施设建立,指印度关于梵语文法等的各种论著。处所是根本论的意思,根栽是支分论的意思。
  据窥基、道伦和义净等人的记述,声明根本论(处所)有四︰(1)劫初梵王造一百万颂声明论,(2)其后帝释略为十万颂,(3)其后迦多设罗(或迦单设罗)又略为一万二千颂,(4)最后波你尼又略为八千颂。在玄奘时代,前二种论已失传,只后二论尚流行。这种根本论内容包括五分︰(1)相续,是字的结合方法。(2)名号,包括名词、代名词的啭声方法。(3)总略,是复合字的构成方法。(4)彼益,现在文法书中也名为第二性语尾,是指加到名词性语基之后可以形成新字的一些语尾。(5)宣说,指关于动词的变用法以及第一性语尾的附加方法等。
  声明的支分论综合玄奘和义净的记述有下列五种︰(1)字体根栽声明论三百颂(义净传为创学《悉昙章》有一万余字,三百余颂),波你尼造。(2)声明《略诠》本颂一千颂,波你尼造。(3)《八界论》八百颂(义净传一千颂)。(4)《闻择迦论》一千五百颂(义净传一千颂)。(5)《温那地论》二千五百颂(义净传一千颂)。以上五论据义净所说是印度学习声明开始必修的论典。修学的年限,《悉昙章》约六月,声明《略诠》约八月,后三种约三年。据义净说,继此之后要学阇耶昳底所作的《苾栗底苏呾罗》,有一万八千颂,约学五年。其次为钵颠社罗所造的《波你尼经释》,有二万四千颂,要学三年。最后为护法菩萨的《杂宝声明论》,据玄奘传说有二万五千颂,义净传为一万四千颂,但以本颂为伐㮹呵利所造。玄奘和义净两家关于这一部书的传说似乎有互相抵触的地方,但是我们知道护法大约卒于西元555年前后,而伐㮹呵利据义净所传,他卒于650年左右,时代显然比护法为晚,所以护法之作应当先出,而后伐□诃利乃加以编订或摄略。关于声明论的著作大概以护法这一部论为登峰造极之作了。
  关于声明的著作,汉文传译的比较少,唐代有智广的《悉昙字记》,宋代有惟净等编的《天竺字源》,都属于《悉昙章》一类。西藏方面关于声明论的翻译比较完备,重要的著作如波你尼、月官、辩才天女,和迦罗波的各种记论和经,都有译本。此外如金师子的《黄金藏》、檀真的《诗镜》等也有译本。西藏历代佛教大师关于声明的著述也很丰富。
  佛教中关于因明的系统叙述,也以《瑜伽师地论》中〈闻所成地〉一段讨论因明的文字为最早出。在《瑜伽师地论》中所说的因明,事实上是一种辩论的方术,所以书中以和辩论有关的七事来解因明。七事为论体、论所依、论处所、论庄严、论堕负、论出离和论多所作法。现存汉译本有传说为龙树作的《方便心论》和《回诤论》,从书的内容看来,不会比《瑜伽师地论》出世更早。在无著所著《显扬圣教论》中关于因明的部分全引《瑜伽师地论》原文而没有什么改动。但在《集论》中略有发展。到世亲时,据说他有《论轨》的著作,而真谛所译《如实论反质难品》也题为世亲所著(《如实论》原本据达摩笈多传说有二千颂)。
  以上是西元500年以前的佛教因明著述。到了六世纪初,佛教因明学者陈那出世改订作法,约五分为三支,所制因明论典共有八部︰(1)《观三世论》(有西藏译本),(2)《观总相论》(义净译),(3)《观境论》(即《观所缘缘论》),(4)《因门论》(西藏译本作《因轮》),(5)《似因门论》,(6)《理门论》(玄奘译,《因明正理门论》),(7)《取事施设论》(义净译,《取因假设论》),(8)《集量论》(义净译四卷佚;西藏有二译本,现存;1980年,法尊据持财护论师与雅玛参贾藏文译本,参考金铠论师与信慧藏文译本,译编成汉文《集量论略解》六卷出版)。陈那的著作由548年来华的真谛首先译出一部,即《无相思尘论》(《观所缘缘论》)。综合汉土和西藏的记载,陈那为世亲的弟子,而他的弟子有护法、商羯罗主和自在军。商羯罗主有《因明入正理论》之作,梵本和藏文译本均存,但藏译误题为陈那作。汉译本为玄奘译,玄奘的及门弟子神泰、靖迈、明觉、文备、文轨、璧公、窥基诸人均有疏释,其中只窥基的《疏》八卷现存,为后代研习因明的根本典籍。文轨的《疏》,支那内学院也有辑本印行。据玄奘传,护法也有关于因明的著作,现在已不可考。护法和自在军的弟子为法称,是陈那以后佛教中最著名的因明大师。他出世的年代历来都以为在第七世纪,事实上要早得多,因为护法的《观所缘论释》(义净译)已提到法称的见解,而在跋拿以前出世的妙亲的著作中也提到法称的名字,所以法称也应当是西元六世纪的人。法称关于因明的著作有七部量论,重要的为《释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等。
  法称以后有调伏天出,广释世亲、陈那、法称有关因明唯识的著作,西藏均有译本。据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调伏天约和无性同时,则也应当在玄奘入印之前出世。但调伏天对于护法学说不尽满意,在著作中时有流露,这或者是祖述护法之学的玄奘在传述中不加称引的原因。佛教因明的发展到法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后就没有什么特殊的创见了。法称的因明之学古代没有传入中国汉土,但是在藏地传习很盛,西藏历代佛教大师关于法称的因招述也很多。
  医方明的内容完全和现代的医药科学相同,佛教的学者对于这一方面也曾作过出色的贡献。释迦牟尼在世时代的耆婆有医王之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传说为迦腻色迦王的御医的遮罗迦在《婆伽伐多史传》曾说他为有余龙王的化身,这有余龙王即佛教经典中常常提到的阿难陀龙王。遮罗迦遗有《医方集》。其后有妙闻的著作出世,为龙树所传习。西藏《丹珠尔》中现存有龙树的医方著作数种。更晚有父使出世,著有《八支心要集》等,西藏也有译本。父使也是一个佛教徒。
  印度的医药理论和方法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也跟着传来。早期经典中的四百四病说,中国古代医籍常常称引。印度医方明中所谓八支的分类也很早就传入中国。昙无谶在414~421年译出的《大涅槃经》提到八种药,释云公撰的《音义》解八种药为︰(1)治身,(2)治眼,(3)治疮,(4)治小儿,(5)治邪鬼,(6)治毒,(7)治胎病,(8)占星。673~685年在印的义净,在他所撰的《南海寄归传》卷三中曾提到八医︰(1)论所有诸疮,(2)论针刺首疾,(3)论身患,(4)论鬼障,(5)论恶揭陀药,(6)论童子病,(7)论长年方,(8)论足身力。又在义净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中也讲到四种病(风、热、痰□、总集)的治疗方法和八术的名称,为针刺、伤破、身疾、鬼神、恶毒、孩童、延年、增气力(西元五世纪初昙无谶所译的《金光明经》〈除病品〉中没有提到这八术的名称)。印度的医书虽然现在没有完全的汉文译本流传下来,但是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已有许多丹方和治病方法是出于印度,宋代所编纂的《证类1本草》和明‧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也收有不少的印度出产的药物和梵文原名,足见在医药治疗的实践上,中国医学仍然受到印度医学的影响。
  工巧明的范围比较广泛,据《瑜伽师地论》卷十五,工业明处有十二种︰营农工业,商估工业,事王工业,书、算、计度、数、印工业,占相工业,咒术工业,营造工业,生成工业(据《伦记》为养六畜等),防那工业(织工),和合工业(据《伦记》为调解诤讼的事条),成熟工业(饮食业),音乐工业。从这些内容看来,佛教中的工业明处偏重于和人民物质生活有关的工艺、农、牧、纺织、建筑等应用技术,和印度古代相传的治病、战斗、星宿、祠天、歌舞等六十四能,大为不同。
  所谓内明,即指佛教中的菩萨藏法和声闻藏法,也就是诸佛的一切言教。《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举出四相来说明内明处︰(1)由事施设建立相,(2)由想施设建立相,(3)由摄圣教义相,(4)由佛教所应知处相。事施设建立指由三种事总摄一切诸佛的言教︰{1}素怛缆事,{2}毗奈耶事,③摩怛履迦事。想施设建立的想,指名相,即佛教中一切专有名相的建立。摄圣教义的义指佛教所说明解释的义理。佛教所应知处则指佛教所应当知道的法数,在《瑜伽师地论》〈闻所成地〉中曾举二数以至十数的法相若干种,中国的《大乘义章》等书可以算是同类的著作。据《瑜伽师地论》〈菩萨地力种姓品〉内明论有两个特征(相),显示正因果相及显示已作不失未作不得相。佛教中分别因果有十因、五果。十因即随说因、观待因、牵引因、摄受因、生起因、引发因、定别因、同事因、相违因、不相违因。这十因又可摄为二因︰(1)能生因,包括牵引、生起二因。(2)方便因,包括其余诸因。这二因或十因与四缘也可互摄。能生因即因缘,方便因即增上缘,等无间缘和所缘缘摄属十因中的摄受因。五果即异熟果、等流果、离系果、士用果、增上果。
  佛教中大乘教义的创立和发展,本来含有积极的入世精神,自《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提出五明为菩萨所求正法的内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能够在实践上得到体现。〈力种姓品〉说,菩萨求学五明,是为了使无上正等菩提大智资粮很快地圆满,并不是不逐步学习五明的人能够得到无障的一切智智。大乘瑜伽系开祖的这个思想之提出,是使菩萨行和人生现实能够正确结合起来的一个特殊贡献。后来瑜伽系的学者如陈那、护法、法称、月官等人对于印度的声明、因明都作有创造性的发展,未始不是由于这一思想的鼓舞。关于医方明的著者父使的学系虽然不明,但是西藏现在通行的《八支甘露心要》则出于莲华生这一系的传承,而莲华生则是属于瑜伽系的师子贤门下佛智足的弟子,在显教思想上,这种相承之迹仍是很显然的。(郭元兴)
  [参考资料] 《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十五;《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观佛三昧经》;《菩萨地持经》卷三;《菩萨善戒经》卷三;《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翻译名义集》卷五;《法华三大部补注》卷十四;宇井伯寿《瑜伽论研究》;武田丰四郎《印度古代文化》;R. C. Majumdar & A. D. Pusalker《The Age of Imperial Unity》《The Classical 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