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智(梵pañca jñānāni,藏ye-śes-lṅa)


  (一)密教教义︰即于唯识家所说转识得智之四智外,再加上法界体性智,故云五智。此五智之特质,略如下述︰
  (1)法界体性智(dharmadhātu-viśuddhi-jñā-na)︰三密差别之数过于尘刹名为“法界”,诸法所依故云“体”,法尔不坏故云“性”。转第九识得此智。如以五佛配属,当属中央大日如来。
  (2)大圆镜智(ādarśa-j.)︰自他三密无有边际,具足不缺名为“大圆”;实智高悬万像显现喻为“镜”。转第八识则可得此智。五佛之中,相当于东方阿閦如来。
  (3)平等性智(samatā-j.)︰清净智水不拣情与非情,故名“平”;彼此同如,故名“等”;常住不变,故名“性”。转第七识可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南方宝生如来。
  (4)妙观察智(pratyavekṣaṇā-j.)︰此系巧妙观察诸法自在说法之智,如《秘藏记》所述。五眼高临,邪正不误,因以名之。转第六识而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阿弥陀如来。
  (5)成所作智(kṛtyānuṣṭhāna-j.)︰自证化他二利应作,故名“所作”;大悲随类应同之妙业自在,必可成就,故名为“成”。转前五识得此智。相当于五佛中的不空成就如来。
  《秘藏记》谓,水性澄寂,显现一切色相,喻大圆镜智。一切万像皆现于水,无高无下,平等无二,喻平等性智。一切色相差别于水中明了显现,喻妙观察智。以水之无所不遍,喻法界体性智。以一切有情或非有情皆依水而滋长,喻成所作智。
  此五智有“别相”与“各具”二义,如前述之配属五佛系属“别相”,“各具”是一切佛各具此五智。此系密教特有之深旨。
  若将五智配属五大,则法界体性智为诸法之体,相当于空大。大圆镜智如明镜印现万象,相当于地大。平等性智系观照彼此同如,相当于火大。妙观察智能明辨邪正,相当于水大。成所作智成二利之妙业,相当于风大。
  (二)将阿弥陀佛的智慧区分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语出《无量寿经》卷下。〈无量寿如来会〉说有佛智、善遍智、不思议智、无等智、威德智、广大智等六种。
  古来对于五智有多解,据《略论安乐净土义》所述,佛智是一切种智,其余四智是为断除对佛智的疑惑而立。不思议智系指佛智能以少为多,以多为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以长为短,以短为长。不可称智,谓佛智绝称谓,非相对法,离有无,言语断,心行灭。大乘广智,言佛无法不知,无烦恼不断,无善不备,无众生不度。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言凡夫智虚妄,佛智如实,虚实玄殊,理无得等,故云“无等”;二乘入定方知,出定不知,知亦有限,佛得如实三昧,常在深定,遍知照万法二与无二,深法非伦,故言“无伦”;八地以上菩萨虽得报生三昧,用无出入,而习气微薰三昧不极奔,佛具足智断,如法而照,法无量故,照亦无量,故言“最上”。此“无等、无伦、最上胜”之三句亦可展转相成;以佛智无等故无伦,以无伦故最上胜,最上胜故无等,无等故无伦。
  (三)圣者所证得的五智︰即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法住智谓了知诸法生起之智。泥洹智谓知诸法灭尽之智。无诤智谓不与他诤之智。愿智谓于诸法中无障碍之智。边际智谓得最上智,在增损寿命中得自在力。《成实论》卷十六云(大正32‧368c)︰
  “五智︰法住智、泥洹智、无诤智、愿智、边际智。知诸法生起名法住智,如生缘老死乃至无明缘行,以有佛无佛此性常住故曰法住智。此法灭名泥洹智,如生灭故老死灭,乃至无明灭故诸行灭。问曰︰若尔者,泥洹智亦名法住智,所以者何?若有佛无佛是性亦常住故。答曰︰诸法尽灭名为泥洹,是尽灭中有何法住。(中略)
  无诤智者,随以何智不与他诤,此名无诤。有人言慈心是也,以慈心故不恼众生。复有人言,空行是也,以此空行不与物诤。又有人言乐泥洹心是,以乐泥洹故无所诤。有人言,在第四禅此不必尔,是阿罗汉以此智修心,皆无所诤。
  愿智者,于诸法中无障碍智,名为愿智。问曰︰若尔者,唯佛世尊独有此智。答曰︰如是,唯佛世尊具足此智,余人随力所及得无障碍。边际智者,随行者得最上智,以一切禅定勋修增长,若于增损寿命等中得自在力,名边际智。”
  [参考资料] (一)《菩提心论》;《佛地经论》卷三;《金刚顶经疏》卷三;《心月轮秘释》;《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二)《略论安乐净土义》;《无量寿经宗要》;《无量寿经义疏》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