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根(梵pañcendriyāṇi,巴pañc’indriyāṇi,藏dbaṅ-po-lṅa)
(一)指眼等五识所依的五种色根︰又名五色根,即眼根(cakṣurindriya)、耳根(sotindri-ya)、鼻根(ghrāṇendriya)、舌根(ji-hvendriya)、身根(kayendriya)。眼根为眼识所依而见色,耳根为耳识所依而闻声,鼻根为鼻识所依而嗅香,舌根为舌识所依而尝味,身根为身识所依而觉触。若加意根,则称六根。
根有增上之义,此五者于事有增上作用,故名五根。依《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及《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所说,此五根于四事为增上,故立为根。四事者︰(1)庄严身,若盲聋等缺眼、耳等五根,则身丑陋而人不喜见。(2)导养身,由眼、耳二根之见闻,能避险难,由鼻、舌、身三根之段食,能受用。(3)生识身,此五根能为所依,而发五识及相应之心所。(4)不共事,如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所触,各别取其境。
五根之体,依萨婆多部所说,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之别。所谓扶尘根,或名扶根,为胜义根之所依处,乃扶护胜义根之根,即一般所说的眼、耳、鼻、舌、身等可以得见之肉团(眼球、外耳、鼻梁等),并非真正的根。
胜义根,有发识取境之作用,其所依处为扶尘根,虽与扶尘根共为极微所成,然胜义根特以四大种所造的净色为体,是不可见有对之实有法,相当于现今吾人所说的神经,为真正的根。而大众部等则以色、香、味、触四尘为五根之体,以肉团为性,别无净色,不能取境,即直以扶尘根为五根。唯识大乘中,护法等诸师别立现行之净色为五根,而难陀等诸师则谓五根唯是种子而非现行之净色。
关于五根之取境,眼、耳二根取不至境,称离中知;鼻、舌、身三根取至境,称合中知。所谓离中知,谓眼能见远处之色,而不能观眼中之药;耳能闻远处之声,而不能闻逼于耳根之音。合中知,谓鼻、舌、身三根须根与境相接方能取,两者相离则不能取。又,鼻、舌、身三根唯取等量之境,眼、耳二根并取等量、不等量之境。即眼根时见毛端(小),时见大山(大),时见葡萄(等);耳根时闻蚊声(小),时闻雷声(大),时闻琴声(等),乃二根为离中知之故。
五根之次第,有依所取境及所依处二说。依所取境者,眼、耳、鼻、舌四根所取之境(色、声、香、味)定是所造色,而身根的取境(触)是通能造的四大种及所造的轻、重、冷、饥等,以其所取之境或取能造、或取所造、或能所俱取等不定,故先说四根,后说身根。前四根中,鼻、舌二根不能取远境,故后说;眼根所取之境又较耳根远且速,故先说眼,后说耳;鼻根之用比舌根速且明,故先说鼻,后说舌。总此而立眼、耳、鼻、舌、身之次第。
依所依处(即扶尘根)者,五根所依处有上下,眼根居最上,故先说;耳、鼻、舌次之;身根由顶上至足下皆是,取其中央(脐边),故列于舌后。
(二)指五无漏根︰乃三十七道品中的第四科,即信根(śraddhendriya)、进根(vīryen-driya)、念根(smṛtīndriya)、定根(sa-mādhīndriya)、慧根(prajñendriya)。此五者于伏烦恼引圣道有增上之用,故名五根。
所谓信根,即深信四谛、三宝等道理,不为余法所破坏。进根,又名勤根、精进根,谓深信教法后,如实勤修。念根,由精进故,心于所缘境,念住不忘。定根,由念住故,得定心不散乱。慧根,由得定故,而观智起,如实了知谛理。《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云(大正2‧182b)︰
“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中略)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中略)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此五根与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五科五力,其体虽同,但五力乃显示五根之破惑增上之力用。五力为利根者所修,五根为钝根者所修。而此五根也摄于二十二根中,与三无漏根同样于无漏法有增上之力用。
《俱舍论》卷二十五就五根之相状及其次第云(大正29‧132c)︰“于因果先起信心,为果修因,次起精进,由精进故念住所缘,由念力持心便得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又,《大智度论》卷十九云(大正25‧202c)︰
“信道及助道善法,是名信根。行者行是道助道法时,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念道及助道法,更无他念是名念根。一心念不散是名定根。为道及助道法,观无常等十六行,是名慧根。是五根增长不为烦恼所坏,是名为力。”
《大乘义章》卷十六在解释根的意义时说,此五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故名为根,即出世圣道以慧为体,是慧根所出生,其慧又由定及精进所生,故立定、精进二根。定、精进分别由念、信所生,故立念、信二根。又此五者依次有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无明等烦恼之力用,故名为根。如《止观辅行》卷七之一云(大正46‧363c)︰“修前诸品,纵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萌善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此五法,皆名为根。”此外,《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二、《法界次第》卷中、《四教仪集注》卷中等也都论及此五根。
◎附︰木村泰贤着‧欧阳瀚存译《原始佛教思想论》第二篇第三章(摘录)
(上略)以吾人之感官,分为眼(cak-khu)、耳(sota)、鼻(ghāna)、舌(ji-hva)、身(kāya or tacca──触感)之所谓五根,已于奥义书时代有定论,嗣此一切学派,均皆承认,佛教所认为外界之认识机关,即全属此。盖此种分类,为基于明显之事实,无提出特殊意见之必要,但各派之间,稍有意见者,则为此感觉,由何而成立之问题,此在奥义书中,虽不明晰,然大要可认为成于梵之分泌的发展过程中。数论派一方,虽主张由我慢(ahaṃkāra)所发展,同时于他方,仍保存由于地、水、火、风、空之五要素而成立之意见。至胜论派,固明以此为由于五大而成,然又谓地、水、火、风、空之一一,各自形成鼻、舌、眼、皮、耳等。总之,任自何派言,均以五根为半带心理的、半带生理的意义,故纵谓成于物质,然亦自极微妙之部分(saks-mabhuta,细物质)而成,为肉眼所不能见。此种解释,则各派相同。盖彼等之所谓根(in-driya),不为表现于外之眼耳等,所谓扶尘根之义,乃指潜于其内之作用,即所谓胜义根是也(易以今语,则与所谓神经组织相当)。
然则关于此点,佛陀表示如何之意见欤,自大体言,仍与上来诸说,无甚出入。如《杂阿含经》卷十三云(大正2‧91c)︰“云何眼是内入处?佛告彼比丘︰眼是内入处,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内入处,亦如是说。”
即意谓五根为地、水、火、风四要素所成之物,虽不可见,然亦不许他物侵入,而为存在(有对=impenetrability)之障碍是也。大要在各派中,与胜论派为相似,但非如胜论派自一一要素,导引其特殊之根,乃综合四要素全体,而作成各根。此处佛教与胜论派之说法各异。虽然,实言之,此四大缘何组合以成五根?此五根之形相?何谓净色?凡此诸问题,就吾人所考校者为限,古代圣典中,并无答解。爰于其详细,莫能明悉,厥后阿毗达磨诸论师,虽有种种论究,然亦意见分歧。综之,专就原始佛教之范围言之,五根为物质的存在,其作用无论如何微妙,要为后天之物,既得破坏之,而又能于相当程度,用生理的营养,使之作成。是故五根为肉体之一部分,与一期之寿命相终始,不待论为非备具于生命本质之自身之能力。由此以谭,舍利弗对于大拘絺罗,所谓“此五根依于寿命(aya)而存立”乃为至当之解释也。
五根虽为外界认识之机关,然其对象,各有限定,不能超于一定之范围,自不待言。即眼根仅对色境,不对声境,乃至鼻根唯对香境,不通色境等,然对此而统摄五根全体,掌司来自各方一切认识之机关者,即意根(mana)是矣。《中部》第四十三经云︰“吾友,此五根者,于各别境,认识各别界,不能认识相互之境界。”“对于不能认识此相互境之五根之依所(patisarana)为意,意尽认识彼等境界。”
关于意(mana)之作用,自奥义书以来,虽有种种解释,然大概均用与五官相关联,佛教于此语用法,亦大要如此。
即持以此用于五官相关联时,亦仍为外界认识之机关,但能为统摄五根全体之用耳。由此言之,亦可认为根之一种,与前五根相合,计为六根之一。又自外界认识机关言,亦可称之为门(dvara),故与五根相合,而称之为六根门。虽然意者,要于内心作用中,能使关系于外界认识之知觉方面,特另独立,非若五根,而为物质性之物。盖纯为精神作用之一种,且以之自内部观察时,与所谓心(cita)及识(vinnana)为同体,此胜论派以意为极微大之存在,而解为半物质的,固与佛教大异也。
[参考资料] (一)《大毗婆沙论》卷十三、卷七十三;《俱舍论》卷一、卷二;《异部宗轮论》;《成实论》卷四;《阿毗达磨集论》卷一;《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四;《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三。. 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卷四十二;《俱舍论》卷三、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显扬圣教论》卷二;《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顺正理论》卷九;《成唯识论》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