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灯会元
书名。二十卷。南宋‧普济编集。收在《卍续藏》第一三八册、《禅宗全书》第七、八册。五灯者,指《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等五部禅宗灯录,共计一五0卷,因彼此内容诸多重复,普济乃删繁就简,会五为一,故称《五灯会元》。
全书内容系依禅宗五家七宗之派别分卷叙述,收录过去七佛、西天二十七祖、东土六祖、青原下十六世及南岳下十七世等诸付法禅师之列传,使七宗源流本末,了然于掌。其中虽无拈古、颂古等内容,但对宋末之前著名禅师之机缘、语录均加缀笔,禅家之行棒行喝、一问一答等机用,莫不略载。故元明以来,颇受禅者的喜爱。
本书之刊本,有宋‧宝祐元年(1253)及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本两种。元‧至正本比较流行,卷首有释廷俊的序。明《嘉兴续藏》及清《龙藏》所录者即是此本。宋‧宝祐本至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淳祐十年(1250)庚戌冬普济题词、宝祐改元清明日王槦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沈净明一跋。
又,本书之续作有文琇《五灯会元补遗》一卷、净柱《五灯会元续略》八卷、费隐通容与百痴愿公合撰《五灯严统》二十五卷。
◎附︰陈垣《中国佛教史籍概论》卷四(摘录自《现代佛学大系》{43})
《五灯会元》二十卷,宋‧普济撰。清《四库》著录。有重刻宋‧宝祐本及元‧至正本。五灯者︰
(1)《景德传灯录》︰法眼宗道原撰。
(2)《天圣广灯录》︰临济宗李遵勖撰。天圣距景德不远,各宗世次,增加无几,惟于《景德录》章次,略有更易,人数及句语,略有扩充,故不名续而名广。
(3)《建中靖国续灯录》︰云门宗惟白撰。建中距景德近百年,其书志在续道原书,故名《续灯录》。
(4)《联灯会要》︰南宋‧淳熙十年临济宗悟明撰。距建中靖国约八十年,其书志在合北宋三灯为一书,而续其所未备,故曰《联灯会要》。
(5)《嘉泰普灯录》︰云门宗正受撰。嘉泰距建中靖国约百年,距淳熙不过二十年,然此书实未见《联灯》。因《天圣》《建中》二录,不载师尼及王臣,故特补之,曰︰“灯之明不择物而照,何独收比丘而遗帝王公卿师尼道俗耶!”惜其照之不普,故著书名“普”。
上述五灯各三十卷。中多重复,普济删繁就简,合五灯为一,故名曰《会元》。
《会元》之体制及内容
自《景德录》颁行后,不满二十年,而李遵勖即广之;不满三十年,而王随复删之为《玉英集》十五卷。据袁本《晁志》︰“随以传灯录繁冗难观,删为此录,景祐甲戌上之,诏书奖答。”有致堂胡氏序,见《斐然集》十九,名《传灯玉英节录序》;又见《通考》〈经籍考〉。“陈氏解题”于《雪峰广录》条下,谓︰“随与杨大年,皆号参禅有得者。”是知《灯录》之编,不能尽如人意。今《玉英集》有《宋藏遗珍》影本,《广灯录》有《续藏经》影本,均未见能胜《景德录》,则改编亦殊不易也。
五灯除《联灯》外,北宋三灯晁氏皆著录,《普灯》陈氏亦著录,且皆见收于《通考》。陈氏曰︰“本初自谓直指人心,不立文字,今四灯总一百二十卷,数千万言,乃正不离文字耳。”陈氏对释家态度,与晁氏不同,故辄为微词。然五灯总一百五十卷,叠床架屋,诚有归并删除之必要。譬之儒书,则五灯者犹宋、齐、梁、陈诸史,而《会元》则李延寿之书也。
《十七史商榷》五十三谓︰“新唐书过誉南北史,平心观之,延寿只是落想佳。因南北八史,合有鸠聚钞撮之功,延寿适承其乏,人情乐简,故得传世。”吾今于《五灯会元》亦云然,自南北史行,而八史多残阙;自《五灯会元》出,而五灯遂少流通,同一例也。
《会元》由一百五十卷,缩为二十卷,表面似减去原书七分之六,而内容实减原书二分之一耳。《会元》卷厚,清藏改方册为梵筴,析为六十卷,其原卷之厚可知也。
五灯向以南岳、青原分叙,以下不复分宗。世次既多,支派繁衍,大宗难于统摄,自应分立小宗,以为之枢纽,庶阅者沿流溯源,易得要领。《普灯录》于南岳、青原之下,复注小宗,较为明晰。然每于一卷之内,南岳、青原间出,转觉迷离。《会元》后《普灯》约五十年,各卷宗派分明,其法更为进步,故内学外学,均喜其方便,元、明以来,士大夫之好谭禅悦者,遂无不家有其书矣。惟诸本皆有目录,无总目,不便观览。今揭其总目如下︰
卷一︰七佛至东土六祖
卷二︰四、五、六祖法嗣及应化圣贤
卷三、四︰南岳让至五世
卷五、六︰青原思至七世及未详法嗣
卷七、八︰青原下二世至九世
卷九︰南岳下二世至八世沩仰宗
卷十︰青原下八世至十二世法眼宗
卷十一、十二︰南岳下四世至十五世临济宗
卷十三、十四︰青原下四世至十五世曹洞宗
卷十五、十六︰青原下六世至十六世云门宗
卷十七、十八︰南岳下十一世至十七世黄龙派
卷十九、二十︰南岳下十一世至十七世杨岐派
最可异者,法眼宗成立最迟,应列云门之后,今乃列临济之前,颇为世所讥议。试解释之︰盖以法眼先绝,止于青原十二世,不溯其始,而计其末,应列在临济之前也。清‧顺治初,曹洞宗永觉元贤撰《继灯录》凡例,则以此为抨击《会元》口实矣。曰︰“五宗次序,景德录及正宗记俱先青原,后南岳,大川乃私党己宗,以南岳先青原,又恐人诤论,故复以法眼先临济,紊乱极矣”云云。大川即普济。其实《景德录》于各卷叙述,亦先南岳后青原。惟卷五叙六祖法嗣时,青原先于南岳耳。此固无聊之争,而斤斤不已,□数百年而未息也。
普济派系
普济,四明奉化张氏子,与撰《联灯》之悟明,同出于临济之杨岐派,为大慧杲三世孙。大慧杲者,绍兴十一年,因上堂说法,招秦桧之忌,被编置衡州者也。以世法论之,济与明为同曾祖昆弟,然济并不党于明。《联灯》卷十九于石头迁法嗣大颠和尚下,增入韩文公问师语句,《会元》卷五仍之;《联灯》卷二十以韩愈为大颠法嗣,并有语句四则,颇为识者所笑,《会元》卷五则删之矣。又北宋云门盛时,与云门竞者伪造天王碑,以天王嗣马祖,《会元》卷七,以此事附小注,而不敢公然列天王于马祖之下,如后来《佛祖通载》等所为,亦足见其审慎。康熙初,洞下著《法门锄宄》,谓︰“此注为越州开元业海清公于元至正甲辰重刻会元时添入,大川原本从无是注,清公不考真伪,惑世误人,可谓业海”云。不知此说著于北宋末《林间录》,纵使《会元》不加附注,人岂不知,未足为《会元》病。且此注宋‧宝祐本已有,不待元时始添入,今竟以此罪业海,岂不冤哉!读书不能不多聚异本,此亦一证也。
《会元》板本及撰人问题
本书向传元‧至正本,即所谓业海清公重刻本是也。卷首有释廷俊序,言︰“本书为宋季灵隐大川济公集学徒所作,板毁,今会稽开元业海清公重刊之”云云。
明‧嘉靖、万历间,此书迭有刊本,然未尝入藏。《嘉兴》续藏第六十及六十一函,虽有是书,究非官板。其正式入藏,自清《龙藏》始。清藏析为六十卷,然自明以来,诸本皆从至正本出。光绪初,宋本始由海外归来,卷首有淳祐十年庚戌冬普济题词,又有宝祐改元王槦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是为宋‧宝祐本。自此本出,而本书撰人又生问题矣。
本书汇集五灯而成,于史料搜集一层,全不费力,所费力者,特编排联缀之工而已。此种编排联缀之工,茍有老师为之主持,发凡起例,即可令学徒从事纂辑。至于去取标准,随时禀承,自可就范。
普济为当时老宿,据今存《大川语录》附大观撰〈行状〉,大川卒于宝祐元年癸丑正月八日,年七十五,弟子七十余人。是此书刻成之年,即大川卒年,在本书题词后一二月耳。
本书题普济撰,向无异议,光绪二十八年壬寅,贵池刘氏覆刻宝祐本跋,始以为非普济撰,而为慧明撰。刘君矜为创获,曰︰“四库提要以为灵隐寺僧释普济字大川者所撰,按此本王槦序,独云慧明首座,萃五灯为一集,则撰人名慧明,非作序之普济。当是内府本无王槦序。非此宋本复显,订正撰人之误,后世谁复知慧明所著,是尤见宋本之足贵”云。光绪三十一年乙巳,况周仪撰《蕙风簃随笔》卷二,于《五灯会元》条下,即采其说。
一九三0年庚午,长沙复将宝祐本影印,刘善泽跋亦云︰“焦竑经籍志、钱氏补元史艺文志著录此书,并作普济撰,藉非宋椠复出,踵□貤谬,殆终无订正之时。检嘉靖本释廷俊序,云‘宋季灵隐大川禅师济公以五灯为书浩博,学者罕能通究,乃集学徒作五灯会元。’廷俊此序作于元‧至正甲辰,距宋‧宝祐癸丑,相去才百年,巳不知为慧明书,而漫焉不加考核,斯为疏矣”云。然吾以为廷俊岂不知,序明言集学徒为之,慧明即学徒之一也。普济卒于宋‧宝祐元年,钱氏之误,在误以本书入《元艺文志》,其以为宋末灵隐寺僧普济撰,未尝误也。钱氏未见普济行状,不知普济卒年,据廷俊序以为宋末人,当卒于元初,故以入《元艺文志》,史料不备,推想如是,亦未为大误。
宝祐本沈净明跋言︰“禅宗语要,具在五灯,卷帙浩繁,颇难兼阅。谨就灵隐禅寺,命诸禅人集成一书,以便观览。”则是书实发起于沈氏,慧明盖诸禅人之一,普济其主编也。若必以此书为慧明撰,恐诸禅人未必心服。且当时大川并不以会元重,故行状略不及之,而《五灯会元》则反藉大川以行也。
慧明不知何许人,王槦序称为首座,则为当时小师可知。吾友莫天一撰《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卷十四,据《新续高僧传》净读篇,谓︰“慧明字无晦,盐官人,晚居常照寺,持弥陀号,日数万声,庆元五年春累足而逝”云。此亦沙门同名易混之一例也。庆元五年,下距宝祐元年凡五十四载,枯骨何能著书?莫先生目录印行后,吾始得见,未及为之追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