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相成身观


  密教金刚界用语。系令行者具足五相而成就本尊身的观行。又作五转成身、五法成身。即︰通达菩提心、修菩提心、成金刚心、证金刚身、佛身圆满。此观门相对于胎藏界的五字严身观,而为金刚界即身成佛之要道、顿证菩提之秘术,若依《教王经》之意,虽为从显入密的正机所用,然直往的真言行者也不能不修此观。其大要谓,行者先入阿娑颇娜伽三摩地,观一切诸法皆空,不见身心之相,自思住于真如实际之空理而成佛时,遍满空中的秘密佛授以五相成身观之旨要云云。
  其观行的次第为︰
  (1)通达菩提心︰即行者住于观察自心三摩地,诵自性成就真言,观自心形如月轮,此月轮中尚有轻雾(表无明)。
  (2)修菩提心︰即诵真言、观自心如清净的满月轮,离诸烦恼垢染,离能执、所执的分别。
  (3)成金刚心︰观修菩提心之位的种子转成金刚莲华等本尊的三昧耶身,亦即观自心即三昧耶身之位。更依以行广金刚、敛金刚观法。“广金刚”即观展舒自心的三昧耶身广泛周遍于法界,“敛金刚”即观周遍于法界的自身渐次收敛而纳入自身的方寸,在此观中,法界万象皆与我合为一体,修显自心本具的万德。
  (4)证金刚身︰行者自身证得本尊的三昧耶身之观行。成金刚心与证金刚身虽有心身之异,但同为三昧耶身之位。
  (5)佛身圆满︰即转证金刚身的三昧耶身为相好具足的本尊羯磨身。此为观行之极致,即身成佛。
  此五相有自证、化他二门,若以之配于五智、五大,则依自证门的中因发心之义,其次第当为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及地、空、火、风、水;但若依化他门的东因发心所传,其次第则应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及地、火、水、风、空。因此,若能成就究极的佛身圆满之位,可得五智具足圆满。
  此五相若配以种、三、尊之次第,则通达菩提心与修菩提心是种子位,成金刚心与证金刚身是三昧耶位,佛身圆满属尊形位。又,种、三、尊可依序配于法、报、应三身,即种子位是法身,三昧耶位是报身,尊形位是应身。
  五相成身之名见于《金刚顶瑜伽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金刚顶瑜伽护摩仪轨》《十八会指归》及《菩提心论》等书。而叙述五相成身观之实质的金刚顶部经轨颇多,如三卷本《教王经》卷一、《略出经》卷二、《莲华部心仪轨》等。
  ◎附︰冯达庵〈五相成身释要〉(摘录自《冯大阿阇黎金胎两部手泽》)
  大乘实教初地,便显妙、平二智,至十地而圆成。密教金刚初心,始露镜智,至金刚后心乃尽量开发,作智亦连带成就。法界体性智随妙、平二智而渐现;至镜、作二智圆满时,此智亦达其极。
  五相成身次第,原表镜智进修历程。此类行者,先证显教十地境界,妙、平二智已告完成;法界体性智亦发展过半。然镜、作二智未备;虽得见十方诸佛密布空间,不离“因缘所生法”(亦名依他起法);法界中所有如来未能任意出现,于是有五相成身法之修证。
  行者虽登实教初地,第八识未克遍缘“一切种子”,须仗诸佛加持力引入之。已接触“一切种子”本质,是谓“通达本心”。行者返顾胸间,觉有月轮出现,即一切种子之集合(?)体。但接触能力尚弱,因缘习气犹在,形成乌云罩月之憾;即第八识未能纯净之表征也。
  进求深入一切种子本质,观力渐次增强,终于断绝因缘习气,月轮不复被罩,全显皓洁光相,是谓“开发菩提心”。尔时,第八识纯净无疵,转称大圆镜智。
  行者自心种子(?)随镜智清净而超脱玲珑,则本有五智皆自在无碍。尔时,运用妙观察智开为真实妙相,斯现五股金刚杵(显教所谓实相,但就无形之性言之),是谓“证金刚心”。
  前节祇证行者自心种性,若欲遍证他身,则须运用平等性智,引自性由全身遍达十方,贯彻所有种子之中,一一证明其真实妙相。返顾自身,觉全身成五股金刚杵,是谓“成金刚身”,即遍照如来之基本法身。
  依基本法身随机化度,则运用成所作智以济之。能化之形,或现他受用身,或现应化身,或现等流身,而一一融摄于自受用身,是谓“佛身圆满”。尔时五智同为至极矣。(编按︰本文依冯达庵之手稿整理而成,唯有若干字迹不易辨识,故以?号附之,以提醒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