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种姓(梵pañca gotrāṇi)
五种姓是梵语的译文,原文为五类的种属或族姓。因为属于某个种族的人必然具有某个种族的性质,所以种姓和性质这两个辞语的含义,本来就有相通的地方,在印度使用起来有时也不免混乱。到了译成汉语,种姓和种性,不但意义相近,而且字形相似,发音相同,因此五种姓便时常成为五种性,有时省略成五性,或称五种种性,五种乘性及五乘种性。即是︰(1)声闻乘种姓,(2)独觉乘种姓,(3)如来乘种姓,(4)不定种姓,(5)无种姓。
印度由于征服和分工的原因,在社会上很早就存在着四姓的区别︰(1)是具有神权的婆罗门种姓,(2)是具有政权的刹帝利种姓,(3)是从事工商的吠奢种姓,(4)是沦为农奴的戍陀罗种姓(《大唐西域记》卷二)。
这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姓区分,也就是阶级压迫,佛教是根本反对的。佛陀主张四姓平等,有四河八海的比喻(《杂阿含经》卷二十、《长阿含经》卷六、《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一)。但是在宗教的学修上,由于各人种种条件的不同,它的成就也因之而有差别,甚至有不能成就的,于是社会上种姓区别的范畴,便被应用到宗教里面来了。
三乘的区分,早在《阿含经》中便出现了(《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到了《大毗婆沙论》里,便有三乘种姓的差别。如卷三说(大正27‧13c)︰“佛及独觉声闻种姓同于此位,住上上品,故名平等。”又卷五说(大正27‧25b)︰“谓佛种姓是上品,独觉种姓是中品,声闻种姓是下品。”又卷六十八说(大正27‧35 2a)︰“转声闻暖种姓根,起独觉暖种姓根,转声闻独觉暖种姓根,起佛暖种姓根。如说暖位、顶位亦尔。”这里不但有三乘种姓的区分,而且转根的说法已经包含着不定种姓的意义。不过这时候种姓一辞使用的范围还很广泛,例如卷六十二里便有(大正27‧319c)“依六种姓建立六种阿罗汉名”的说法。
早期的大乘经典也同样只有三乘和不定的说法。如《大般若经》卷五九三说(大正7‧1066a)︰“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若有情类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到了《胜鬘经》里,在三乘之外说了一种无闻非法的众生。如〈摄受章〉说(大正12‧218b)︰“何等为四?谓离善知识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这种仅仅能以人天善根去成熟的众生,似乎可以说是没有三乘种姓,即是所谓无种姓。但就本经强调一乘和如来藏的精神来看,却又不是主张决定无姓说的。
到了《大般泥洹经》出现的时代,由于经中所倡导的常乐我净的说法,更为习惯于无常苦无我不净的小乘人所不能接受,从而使反对的浪潮达到空前的高涨。因此经中针对这种持反对论调的小乘人,说他们无菩提因不可救药,并且给他们起了个“一阐提”的名字。如卷六说(大正12‧892c)︰“若阿练若愚痴无智,状似阿罗汉而诽谤方等,(中略)言方等经皆是魔说(中略)作是说者名一阐提。”又说(大正12‧892b)︰“诸增上慢一阐提辈以何为本?诽谤经法不善之业以是为本。”又以种种譬喻说此经能够使(大正12‧893b)“犯四重禁及无间业、不乐菩提未发意者,皆悉安立于菩提道,(中略)唯除增上毒蛇一阐提辈。”这样说来,一阐提似乎就是决定无种姓的了。但是本经是倡导一切众生悉有如来性的。如卷五说(大正12‧883b)︰“真实我者是如来性,当知一切众生悉有,但彼众生无量烦恼覆蔽不现。”虽然在卷六中也说(大正12‧893a)︰“彼一阐提于如来性所以永绝,斯由诽谤作大恶业,如彼蚕虫绵网自缠而无出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于如来性不能开发起菩提因,乃至一切极生死际。”然而一阐提究竟还是有如来性的,不过永远不能开发罢了。我国东晋时竺道生就从这点窥见了经中所含蓄的深意,因此在大本《涅槃》还没有传来之前,他仅仅读了六卷《泥洹》便首先提出一阐提人皆得成佛的主张,因而遭到保守派的驱逐。后来大本(也就是修正增补本)来了,不但增加部分有一阐提成佛的明文,就在相同部分也表现出和六卷本有显然不同的语气。大家才衷心地信服了竺道生的预见性(《高僧传》卷七)。通过这场公案,说明了《大般涅槃经》不是一人一时所结集的。最初,当反对者的气焰很嚣张的时候,不能不严厉呵斥,说他们简直永远不能成佛。但是大乘占了优势以后,呵斥的态度便转化为劝导的态度,于是有修正增补本的《大般涅槃经》出现。因为按照《涅槃经》的思想体系来说,它是主张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性的,所以很难坚持一阐提毕竟不能成佛的说法。
就是到了《楞伽经》里,五种种姓的编排已经完全形成,一阐提发展为两种了,然而也还不是决定无姓论者。如七卷本《楞伽》卷二说(大正16‧597a)︰“有五种种姓。何等为五?谓声闻乘种姓、缘觉乘种姓、如来乘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并把无种姓的一阐提分为二种,一种是诽谤大乘经而把一切善根断了的一阐提;一种是菩萨一阐提,由于他所要度的众生永远度不尽,同时他知道一切法本来就是涅槃的,用不着再入涅槃,所以这种无种姓实际上是十足的如来乘种姓。而前一种无种姓,因为佛总不抛弃他,他的善根有时还会生起来的,所以也不是决定的无种姓。
《解深密经》里对于决定声闻种姓和不定声闻种姓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卷二),可以说已经举起了决定五姓说的旗帜。
到了《瑜伽师地论》,决定五姓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卷三十七里说所成熟补特伽罗的时候,在卷五十二里说异生性的时候和说有障无障差别的时候都同样地举出声闻种姓、独觉种姓、佛种姓和无种姓的四种来。加上卷八十一里所说的不定种姓,便成为完整的五种姓组织。
本论在〈声闻地〉(卷二十一)和〈菩萨地〉(卷三十五)都指出种姓的本质就是种子,不过在〈声闻地〉里说的种子是(大正30‧395c)“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的,也就是后世所谓本有种子。而〈菩萨地〉里说种姓包括本性住种姓和习所成种姓两种,就等于说种子有本有和新熏的两种,这便给后来护月、难陀和护法三家遗留下争辩的题材。又在卷五十二里说种姓的成因,由于有障无障的差别,这已经给新熏家提供了立论的根据;同时又说(大正30‧589a)︰“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这一段话更是各家聚讼的焦点,本有家、新熏家一切有性说、五姓差别说,见仁见智地都各有一番解说。我们现在来看,〈摄抉择分〉中这段解释种姓的文义显然和〈本地分〉中对于种姓的解释很有出入,这是因为本论原来就是瑜伽学派的一部丛书,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虽然同是一个学派,而且经过编纂,大体上总算一致,但是许多不同的说法也是一齐收容在内的。
〈声闻地〉里举出无涅槃法补特伽罗的六种相状。如卷二十一说(大正30‧398a)︰“谓彼最初不住种姓无涅槃法补特伽罗(中略)是名第六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相。”似乎是给决定无姓说者以一种典据,但是对方解释所谓不住种姓者,并非没有种姓,而是在某段期间里他没有站在种姓的岗位上罢了。
卷六十七〈摄抉择分〉中〈声闻地〉列叙五番问答以成立无种姓的主张。后来在真谛传译天亲所造的《佛性论》里也有类似的五番问答,照《佛性论》的说法,似乎这五番问答是小乘中萨婆多部驳斥分别说部的,而在《佛性论》里又增加了天亲的反驳,最后归结到(大正31‧788c)“一切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永不得般涅槃者,无有是处。”但是这五番问答,究竟是小乘中的两部真正有过这样的争辩呢?还是大乘论书中假设的对白呢?现在很难断定。因为小乘中既没有提出这项问题的历史条件,同时也还没有其他的文献足以证明。
这五番回答也出现在无著造的《显扬圣教论》里作为成立种姓差别的五种道理,便说明无著在《大乘论》中也一样地使用这五番问答来证明有一类无种姓的有情。天亲的学问出于他哥哥无著的启发和培养,何以天亲在《佛性论》里直接反驳他哥哥的主张呢?再拿我国关于弥勒、无著、天亲著作的新旧各种译本来互相对照,便使人想到他们的著作在传诵和翻译的时候已经受到学派的影响而大大地有所增改了。
《大乘庄严经论》也是无著的著作之一,论中把无性分为时边和毕竟两种。如卷一说(大正31‧595a)︰“无般涅槃法者是无性位。此略有二种︰一者时边般涅槃法(据《唯识枢要》应云︰暂时无圆寂法),二者毕竟无涅槃法。(中略)毕竟无涅槃法者,无因故,彼无般涅槃性,此谓但求生死不乐涅槃人。”虽然无性之后有一个位字,可以被对方用来作“约位说”的典据,但是这段文的主要意思是说时边无性之外,决定另有一种毕竟无性的有情,这个主张是非常明确而坚定,不容有另外的曲解的。
《成唯识论》是印度唯识学派总结性的记录,五种姓说是唯识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论中关于种姓有总结性的说明。论中根据瑜伽说有二种种姓。如卷九说(大正31‧48b)︰“(一)本性住种姓,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二)习所成种姓,谓闻法界等流法已闻所成等熏习所成。”在卷二讨论种子的时候,批判了护月所代表的传统学说种子本有家和难陀所代表的新熏家,然后提出以护法为首的本始综合家认为是最正确的主张。
亲外承了护法的学说,对于种姓仍然主张有本习二种。如《佛地经论》卷三说(大正26‧304b)︰“如是四智相应心品种子,本有无始法尔不从熏生名本性住种姓,发心已后外缘熏发渐渐增长名习所成种姓。”他把五种种姓完整地编排出来,对无种姓有较详细的说明,并且把其他经典里为什么有一切有性的说法作了解释。如卷二说(大正26‧298a)︰“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姓︰(一)声闻种姓,(二)独觉种姓,(三)如来种姓,(四)不定种姓,(五)无有出世功德种姓。(中略)第五种姓无有出世功德因故,毕竟无有得灭度期。(中略)虽余经中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说,为令不定种姓有情决定速趣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从《庄严经论》以来的毕竟无姓论,在印度佛学史上要算是一种新颖的学说。所以玄奘将要回国之前,印度好些大德在讨论无性问题的时候,便向玄奘说︰你回国去讲,旁人决不相信;希望你把带去论书里面关于无性的话省略了罢。戒贤骂道︰鄙夫!你们懂得什么东西,就能随便给他作出指示吗?!这段文见于道伦《瑜伽论记》卷三(下)引玄奘的谈话,但是文句显然很有些错落。日本最澄(767~822)撰《法华秀句》引此文作︰“大庄严论第二卷云︰无佛性人谓常无性人。欲来之时,诸大德论无性人,云︰若至本国必不生信,愿于所将论之内,略去无佛性之话。戒贤呵云︰弥离车人!解何物而辄为彼指?!”文义是很明白的(日本常盘大定博士对此段文却有误解)。
玄奘回国后,遵照他师父的意见,忠实地传译了包括毕竟无姓的五种种姓说。这种学说在印度已经是很晚出而新颖的了,传到中国自然更觉得十分珍异,相传玄奘给窥基讲唯识和瑜伽,圆测一再偷听,玄奘就允许了窥基(大正50‧726a)︰“五姓宗法,唯汝流通”(《宋高僧传》卷四〈窥基传〉)。这五种种姓说在窥基方面说来,固然是独得之秘,也可以说是唯识正统派(传到中国来称为慈恩宗)独创的一项重要宗义。而在另一方面说来,却引起了中国一些佛教学者的强烈反对。首先发难的是曾经充任玄奘译场证义的灵润(《续高僧传》卷十五有传),造一卷章辨新翻瑜伽等与旧经论相违略出十四门义。其后玄奘弟子也任过译场证义的神泰便针对灵润又造一卷章来和他辩论。再后新罗义荣又攻神泰而救灵润。三师的原著在中国久已失传,幸而大体上在日本最澄所撰的《法华秀句》里被保存下来。
玄奘门下还有曾任译场证义的神昉著《种姓差别集》三卷(《东域传灯目录》),已经失传。窥基独得的所谓“五姓宗法”,详细见于所著的《唯识枢要》。他会通了各种经论,认为无种姓人可分三类,除了断善根的和大悲菩萨以外,还有毕竟无姓,这是在因位和果位都无成佛可能的。断善根的无姓,因位虽无成佛之义,而善根相续以后,果位仍可成佛。大悲菩萨,果位虽不成佛,而因位有其可能。只有毕竟无姓,不论因位果位,都和成佛无关,所以他另外是一类种姓。随后他举出十种典据并且立了一个因明的三支比量来明毕竟无姓决定是有。又在毕竟无姓之外,还有二乘定性,也是在因位和果位都无成佛可能的。他又举出七种典据同时也立了一个因明的三支比量来证明二乘定姓决定是有。在这定姓声闻、定姓独觉和毕竟无姓之上,再加上如来种姓和不定种姓,完整的五种种姓说便组织成功了。由于明确地肯定了二乘定姓,便不能不肯定三乘的说法是实在的、彻底的,而一乘的说法是权变的不彻底的。这种主张,集中表现在他所著的《法华玄赞》里。这就和当时中国流行的天台宗所倡导的“三乘是权,一乘是实”的说法,形成了宗派上的尖锐矛盾。
据日本源信(942~1017)着的《一乘要决》卷上说(大正74‧329b)︰“大唐佛授记寺沙门法宝造六卷章名一乘佛性究竟论,破三乘五性义,立一乘佛性义。”法宝(《宋高僧传》卷四有传)造的这六卷论书现在仅仅剩下第三卷被保存在《续藏经》里,其余的有很少部分由于《一乘要决》和《守护国界章》等书的引用而被保存。据《守护国界章》卷下之中说(大正74‧225a)︰“宝公破西方唯识论师者,指大乘基,未必护法。”可见一乘佛性究竟论主要是针对窥基而发的。
窥基的弟子缁州慧沼(《宋高僧传》卷四有传)造《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又针对着一乘佛性究竟论而发。这部书对种姓问题的各方面都作了较详细的讨论和说明,就中国说来,可以说是一部带总结性的种姓论专著。从此以后,不但很像印度大德们所估计的一样,对于包含毕竟无姓的五种姓说,信者少而不信者多,甚至玄奘所传的整个唯识学派也“不绝如缕”了。但是戒贤的呵责也起了积极的作用,完整的五种种姓说毕竟介绍到中国来了。(刘衡如)
◎附一︰龙慧〈五姓各别与一性皆成的论诤〉(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43})。
(一)前言
五姓各别与一性皆成之说,好比水火之不相容,刻划了甚深的鸿沟,曾一再地展开了论战,这是大家所熟悉的史实。此二学说究竟为何形成如此严重的对立?我想,不外是由于教系不同,且各有其根深蒂固的依据使然的吧!
五姓各别说的滥觞,发端于护月、难陀的“本新种子说”;到了护法的“新旧合生说”,才确立教权;及至慈恩,更把旧有的“三实一权”推翻,而正式成立五姓各别的应理圆宗。但三论、天台、华严等大乘学者,也有其依据,一面与此抗争,一面标立一性皆成的旗帜,大宏其“三权一实”的教说。
考此二派,不外是相宗与性宗之不同,亦即由于赖耶缘起与真如缘起的(立场)不同而来。现将他们的依据以及论诤简述如下。
(二)五姓各别的依据
传说玄奘大师将唯识教文传授与慈恩的时候,即曾告诉他︰“五姓宗法,唯汝流通。”在一切有情的种姓上,分有法尔的五姓,这到底是唯识宗独特的主张,而为其他教派所无的。
唯识宗从“性用别论”,区别了真如和现象,而绝不许在二者间,有任何的相融,所以有情的现象,唯有从有为的赖耶缘起,绝不能从真如缘起。既由有为缘起,那么,其缘起现象的机类,必然地亦自无法开觉佛果了。可见有为,不一定相即于觉体(佛果)的无为了。不过,话得说回来,性相别论的态度,毕竟只从性相两者间的抉择上述说而已,绝非毫无关连。也就是说,真如为现象所依而遍在故(不说相即),真如俨然地成为现象的实性。因此,绝不能说,有情绝无开觉佛果的能力──无漏种子绝无。事实上,不过是︰现象既从有为的赖耶展开,其展开的种种差别相,自有其差别的种种原因,这就是五姓各别说的苦心与用意。所谓五姓,即︰菩萨定姓、独觉定姓、声闻定姓、不定姓、无性有情的五类。其关系如下︰
┌(一)菩萨定姓───────顿悟──┐
│ │
│(二)独觉定姓─┐ ├定姓─┐
│ ├───定姓二乘──┘ │
│(三)声闻定姓─┘ │ ├有性──出世间
│ ┌独、声─┘ 成佛─┤
五姓┤ ├菩、声──┐ │
各别├(四)不定种姓┼菩、独──┼渐悟───不定姓┘
│ └菩、独、声┘
│ 不成佛
└(五)无性有情────────────────无性──世间
第一、菩萨定姓︰能法尔照见生法二空,发得四智,具有开觉佛果的无漏种子。
第二、独觉定姓︰祇具有独觉果的一分生空无漏智种子,决定可证独觉,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
第三、声闻定姓︰祇具有声闻果的一分生空无漏种子,决定悟证声闻果,而终取灰身灭智,故得此名。
第四、不定种姓︰这应具说“三乘不定种姓”。这是指具有菩萨、独觉、声闻各种种子,而经声闻、独觉果后,得转入菩萨乘,开觉佛果的人。如果详细地说,应有四类,即︰(1)具三乘种子者,(2)具菩萨、独觉二种子者,(3)具菩萨、声闻二种子者,(4)具独觉、声闻二种子者。就中,前三为不定姓,最后则属第二或第三的定姓。
关于第二的独觉定姓和第三的声闻定姓的差别,在《法华玄赞》中举有三同七异。即“三同者︰所断、所证及假择灭同义也。七异者︰利钝、依佛自出、藉教观理、四谛缘起、四果一果、练根时节、说法神通也。依前三同,化城为一,依七异故,羊鹿是别也。”
至于第五的无性有情,依《入楞伽》和《庄严经论》,亦有三类。即︰断善、大悲和无性的三阐提。就中,第一和第二,通一阐底迦和阿阐底迦;第三即正为阿颠底迦──无性有情。此三种人的分别,在《枢要》说︰
“由此三人(断善、大悲、无性)及前四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 (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
五姓各别说的典据,应首推《解深密经》,因此经〈无自性相品〉会通了诸经的一乘说,成立所谓的五姓,而命名为“显了真实教”。该经(奘译卷二)说︰
“一切声闻、独觉、菩萨,皆共此一妙清净道,皆同此一究竟清净,更无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说言︰唯有一乘,非于一切有情界中,无有种种有情种姓,或钝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别。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姓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姓故(中略)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姓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提。”
《解深密经》虽然成立了五姓说,可惜并未表明五姓的名目为何?这在《楞伽经》则有明示。据《入楞伽》卷二说︰“复次,大慧!我说五种乘性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者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
除了上列二经之外,其他的经论,述说五姓各别的极多。例如︰《大般若经》卷五九三、《胜鬘经》《称赞大乘功德经》《瑜伽论》卷三十七、《庄严经论》卷一、《显扬论》卷二十、《摄大乘论释》卷一、《法华论》卷下、《佛地论》卷二等,比比皆是(当然多少有所出入)。
(三)对一性皆成说的会通
标立五姓各别的唯识宗,对一性皆成说究竟采取了何种态度呢?这是颇值得吟味的问题。
在诸经论中,主张一性皆成说的,可首推《法华经》(〈方便品〉卷一)的偈文。该颂为︰“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又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这当然是表示︰二乘、三乘都是方便法,唯有佛乘才是真实,而断然地否定了五姓说的明文。不过,《深密经》却说一乘是方便说;是佛陀为劝励卑怯众生而说的。也就是说,一乘是佛陀的密意,并非了义的说法。这在《深密经》卷四里,肯定地说︰“如世尊说,若声闻乘,若复大乘唯是一乘,此何密意?佛告观自在菩萨(中略)即说彼法同一法界,同一理趣故,我不说乘差别性。”
可见一乘,不过是从所证之“理同”而说,并非指事相上没有五姓的差别。
慈恩大师在《义林章》解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的要文道︰“依梵本说,经颂应言︰无第二、第三。数三乘中,独觉为第二,声闻为第三,为引不定,任持所余故,方便言︰无第二第三,非真破也。”
《法华玄赞》卷四所释,大致亦与此意同,该文又说︰“从胜至劣数,佛乘第一,独觉第二,声闻第三,无第二独觉第三声闻等。”
也许有人认为︰这种会通是牵强附会的,而不足一破,但若参照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这种疑心,即可不攻而自破了。玆将该文抄录如下︰“我于经中,告诸比丘,一乘、一道、一行、一缘(中略)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人皆得佛道。”
这不是很明白地指出了一乘方便说吗?至于佛说密意的理由,在《庄严经论》卷五,列举了法同、无我同、解脱同、性别、诸佛得同自意、声闻得作佛意、变化、究竟等八种,而更进一步地断定︰“如是处处经中,以此八意,佛说一乘,而亦不无三乘。”《庄严经论》的一段明文,《摄论》卷下,更颂为︰“爰引摄一类,及任持所余,由不定种姓,诸佛说一乘,法无我解脱,等故性不同,得二意乐化,究竟说一乘。”
世亲和无性的释论亦有此意,他们即把它开为十因加以解释,但《显扬论》卷二十,则归纳为六因。此外,说明此义的经文,多得不胜枚举。
《法华经》〈药草喻品〉(卷三)所谓三草二木一地喻,若依《法华玄赞》卷七的解释,实亦是一种“种姓差别”的说明。对此,《玄赞》引了世亲的《法华论》卷下说︰“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起如是意,无别声闻、辟支佛乘。如是倒取,对治此故,为说云雨譬喻,应知。”可见一乘方便说,并非慈恩一家的看法了。
这里有一问题,就是《涅槃经》(〈师子吼品〉卷二十七)中,一切皆成的明文。即︰“师子吼者,名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段经文,一见好像与种姓差别说有不相容之势,其实不然,这另有二种深意。《佛地经论》卷二通释为︰“虽余经中,宣说一切有情之类,皆有佛性,皆当作佛,然就真如法身佛性,或就少分一切有情方便而说,为令不定种姓有情,决定速趣无上正等菩提果故。”
可见其二义即是指︰(一)所谓真如法身,不过是由“理佛性”而说;(二) 少分的一切有情,不过是就“行佛性”而说的了。“理佛性”虽为全分的一切,但,真如是凝然的,虽有其性,亦同无性之不成佛了。又“行佛性”,虽然终得成佛,但其所谓一切,不过是指少分之一罢了。会通这段经文的复有慧沼的《能显中边慧日论》(卷一),这是值得研读的名文。
在《瑜伽》卷五十二中,有一段文,说明了有情的一切,无不以真如为种子,故根本没有成与不成的差别相。这段经文,当然是一性皆成说的有力典据,而为五姓各别说的反调。不过,唯识宗徒却喜欢引用它,并且加以巧妙的会通。《瑜伽》的经文就是︰
“问︰若此习气,摄一切种子,复名遍行粗重者,诸出世法从何种子生。若言粗重自性种子为种子生,不应道理。答︰诸出世间法,从真如所缘缘种子生,非彼习气积集种子所生。问︰若非习气积集种子所生者,何因缘故,建立三种般涅槃法种姓差别补特伽罗,及建立不般涅槃法种姓补特伽罗。所以者何?一切皆有真如所缘缘故。答︰由有障、无障差别故,若于通达真如所缘缘中,有毕竟障种子者,建立为不般涅槃法种姓补特伽罗。”
这种论调,一似《俱舍论宝疏》卷一、《三论大义钞》卷四、《守护国界章》卷下等之论法。对此,护法曾举有二义加以说明︰第一、所缘缘“假名种子”,盖真如并非生灭法故,原非种子。只因入见道位的圣智现前时,得以真如为所缘缘而生故,假名为种子。第二、所谓种子,就是亲因缘的意思。在见道位,以真如为所缘缘的无漏种子,得生出无漏的诸法故,对其智种,乃立真如所缘缘的名字。其实真如所缘缘为种子,并非真如本身就是亲因缘之谓。毕竟障为不般涅槃法的意思就是︰指有性人虽得断障,但无性人到底是无法断障的,因此才说毕竟障。其所以如此,实是缺少无漏种子的缘故。这就是所谓“无性之无性”。
主张五姓各别说最显著的经文,虽为《楞伽经》,但其所明的无性,祇有断善与大悲二阐提,未示有实之无性阐提。《枢要》卷上解疑说︰“楞伽所说二种阐提,初是断善根具邪见者,后是菩萨大悲者。初者,有入涅槃之时,后必不尔,以众生界无尽时故,无性有情不成佛故,大悲菩萨无成佛期。”“教所被机时众别故,楞伽为显大悲菩萨是第五性,五种种姓皆谈有故,遂隐五中无性(毕竟)不论。”
(四)两说之论诤
如上所述,种姓义和一性说,各有其依据,而划了一条鸿沟,因此,也各就各的立场展开论战了。
慈恩首先举示种姓文,建立了二种量。即︰
(1)二乘之果,应有定姓,乘所被故,如大乘者。
(2)所说无性决定应有,有无二性随一摄故,如有性者。
所说无姓决定应有,圣所说故,如说有性。
之后,他更依此立量,主张种姓的差别。《枢要》说︰
“若尔者,有无二姓,俱圣所说,更有何故,乍许有姓,不许无姓?三乘众生,皆乘所被,更有何由,乍许大乘定姓,不许二乘定姓?此等教理,皆如磐石,谁人得动,若以法华等皆成说,为其证者,我以深密等五姓说,为其诚证。若以法华开三显一,为其由者,我以深密,会一立五,为其所由。若以法华说相严重,为超过余教之德者,深密华藏世界所说,教主即是卢舍那佛。正机即是观音、弥勒等,诸八地以上大士,一部五卷正宗七品,文文悉尽性相奥府,品品自称究竟了义,在于十八圆满报土,说不了教。是何耶?对于至极深位大士,演浅近门,亦何用耶?何况法华虽会三乘,未会五姓,深密分明和会一乘。法华未说大乘性相,深密说回向菩萨、声闻成佛。两教隐显,思可知之。”
慈恩的这种论调,虽然似带有感情用事之嫌,但由此,已知五姓家的苦心矣!
一乘家对此,究竟采取何种态度呢?我人举出《守护国界章》文,即可窥见其一斑。在该书的开头,最澄即列举了︰“谤法者为体也︰偏执为基,隍为心也,非他为务,乃有粗食者,立七教而乱文,开二理而破义,更构四教永断佛种。复推两理,深谤法华,为遮如是等邪执,造斯指南无谬词……。”
在上文,我人已列举了不少正反二派的典据,但这些圣教量,翻来覆去,亦不过是一种戏论而已,绝无法解决真正的问题。这怎么讲呢?因为他们的依据,都为佛陀金口的说法,绝无法轻视何者。所以二者间的疑难,似有直接从其立足点着眼,加以检讨的必要。
此二者,相宗立于“性用别论”,性宗立于“摄用归体”。换一句话说︰一派是以抉择性相为重心,一派则以诠显实相为本义,这就是两者的不同处。我人必先明乎此,始能会通他们的论诤。
◎附二︰〈五种姓〉(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五种性谓一切有情之种性有五种,即声闻乘定性、独觉乘定性、如来乘定性、不定种性及无性。又作五种乘性、五乘种性;略称五性。《入楞伽经》卷二云(大正16‧526c)︰“我说五种乘性证法。何等为五?一者声闻乘性证法、二者辟支佛乘性证法、三者如来乘性证法、四者不定乘性证法、五者无性证法。”又《佛地经论》卷二云(大正26‧298a)︰“由法尔故,无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独觉种性、(三)如来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有出世功德种性。”
(1)声闻乘定性︰又名声闻乘性、声闻定性、声闻种性,或定性声闻、决定声闻。
(2)独觉乘定性︰又名辟支佛乘性、独觉种性、独觉定性、缘觉种性、缘觉定性或定性缘觉。
此二种性唯有生空无漏之种故,深厌生死而专修自利乐寂之法,但断烦恼障而证生空之理,定随自乘之果并入无余涅槃。因不具佛种故不能成佛,即二乘所被之机。又合称二乘定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云(大正16‧695a)︰
“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中略)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
(3)如来乘定性︰又名如来乘性、如来种性、佛种性、菩萨乘性、菩萨种性、菩萨定性或定性菩萨。以有生法二空之无漏种子故修二利之行,断烦恼所知二障,证二空真如,可得菩提涅槃二转妙果。所谓由大智不住生死,由大悲不住涅槃。即入无住处涅槃而成大觉圆满之极果。乃大乘所被之机是也。
(4)不定种性︰又名不定性,或三乘不定性。由本有无漏种子之差别,于前三乘种性称性未决定机类。其中有四类︰{1}菩萨声闻二性不定,{2}菩萨独觉二性不定,{3}声闻独觉二性不定,{4}声闻独觉菩萨三性不定。《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云(大正16‧695b)︰
“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何以故?彼既解脱烦恼障已,若蒙诸佛等觉悟时,于所知障其心亦可当得解脱。由彼最初为自利益,修行加行脱烦恼障。是故如来施设彼为声闻种性。”
(5)无性︰又名无种性、无性有情、无有出世功德种性或人天乘性。又相对于前四种性总称有般涅槃法,名为无般涅槃法。以无无漏种子、唯有有漏种子故,不能起出世无漏之智而解脱生死。但修世间善业而得人天之果。即所谓无性阐提。然而一阐提又有多类。《入楞伽经》卷二提出断善阐提与大悲阐提二种。断善阐提,是指毁谤菩萨藏而焚烧一切善根者;大悲阐提,是指起大悲心,怜愍一切众生而誓愿度尽众生界的菩萨。此二即所谓有性阐提。其中,断善阐提久久当得成佛,而大悲阐提因众生界无尽故不能成佛。
又《大乘庄严经论》卷一认为一阐提有时边与毕竟两种。时边是所谓暂时无性,亦久久成佛,即断善阐提。毕竟是毕竟无般涅槃法,必不成佛,乃无性阐提。《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等则仅举无种性补特伽罗一种,名为毕竟无般涅槃法。《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本)综合诸说,认为总共有三种阐提,其文云(大正43‧611a)︰
“合经及论阐提有三︰(一)断善根、(二)大悲、(三)无性。起现行性有因有果,由此三人及前四性四句分别,(一)因成果不成,谓大悲阐提;(二)果成因不成,谓有性断善阐提;(三)因果俱不成,谓无性阐提、二乘定性;(四)因果俱成,谓大智增上,不断善根而成佛者。”
盖五性各别之说,虽为《楞伽》《深密》《瑜伽》等所盛谈,然其思想似早已存在。如《大般若经》卷五九三云(大正7‧1066a)︰
“若有情类于声闻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能证得自无漏地。若有情类于独觉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依自乘而得出离。若有情类于无上乘性决定者,闻此法已速证无上正等菩提。若有情类虽未已入正性离生而于三乘性不定者,闻此法已皆发无上正等觉心。”
又,《大毗婆沙论》卷一四四云(大正27‧738c)︰“佛乘性学成就佛乘性学诸根,乃至声闻乘性学成就声闻乘性学诸根。”又云(大正27‧739a)︰“佛不成就独觉声闻诸根,独觉不成就佛声闻诸根,声闻不成就佛独觉诸根。”即谓三乘皆各别成就各自的信等无漏五根,而不成就其它诸根。此为三乘种性各别说。
另外,《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八云(大正27‧352a)︰“转声闻暖种性根,起独觉暖种性根,转声闻独觉暖种性根,起佛暖种性根。如说暖位、顶位亦尔。忍位有异。”即谓三乘之转根,相当于前面所说的不定种性。又,《佛性论》卷一云(大正31‧787c)︰
“若依毗昙萨婆多等诸部说者,则一切众生无有性得佛性,但有修得佛性。分别众生,凡有三种︰(一)定无佛性,永不得涅槃。是一阐提犯重禁者。(二)不定有无,若修时即得,不修不得。是贤善共位以上人故。(三)定有佛性,即三乘人。一声闻从苦忍以上即得佛性,二独觉从世法以上即得佛性,三者菩萨十回向以上是不退位时得于佛性。”
由此可见五性各别说,乃源于说一切有部等之教义。如是,唯识大乘以一切有情界法尔有五种性之别,认为佛依之为声闻及独觉种性说二乘之法,为菩萨种性说大乘之法,又为方便诱引一类不定种性而说唯有一乘法;而虽说一乘,实有二三之别,乃以五性各别为前提主张三乘真实一乘方便说。
[参考资料] 《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乘庄严经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五十二;《显扬圣教论》卷二十;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卷二(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