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精舍十塔


  五精舍与十塔的并称。指在印度有关如来圣迹的五所精舍及十座塔。兹略述如下︰
  (1)五精舍︰关于五精舍的名称,众说纷纭。丽本《大智度论》卷三云(大正25‧77c)︰“二城中多住王舍城。复次以坐禅精舍多故,余处无有,如竹园、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王舍城有五精舍,竹园在平地。”依此,竹园乃至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似是所谓王舍城五精舍的名称。但若依宋元明三本,“王舍城”三字作“耆阇崛五山中”六字,则鞞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及耆阇崛五山即可称为五精舍。《法华经文句》卷一(上)及《法华疏私记》卷一所说均与后者相同。
  此外,《枳橘易土集》卷二十一合鞞婆罗跋恕与萨多般那求呵为一语,并引《翻梵语》卷九云(大正54‧1042c)︰“革卑婆罗应云毗婆罗,译曰少力。跋恕应云□蹉,译曰犊,又云姓。萨多般那应云萨多般罗那,译曰七叶。求呵译曰穴也。”据此,则应名竹园、革卑婆罗跋恕萨多般那求呵、因陀世罗求呵、萨簸恕魂直迦钵婆罗及耆阇崛为五精舍。
  除此之外,《教乘法数》卷十七、《大藏法数》卷三十二等,称给孤独园、灵鹫山、猕猴江、庵罗树、竹林园为五精舍。
  (2)十塔︰指供奉佛舍利及舍利瓶,或炭灰的十座塔。亦即佛入涅槃时,拘尸、波波、遮罗、罗摩伽、毗留提、迦维罗、毗舍离、摩伽陀国等八国人分佛舍利建塔供养,此为八塔。此外,再加上香姓婆罗门所建塔(供奉八分舍利时所用的舍利瓶),以及灰塔(荼毗佛遗体后,所剩遗的炭灰)等二塔,故成十塔。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卷下云(大正1‧207c)︰“于时八王,既得舍利,踊跃顶戴,还于本国各起兜婆。彼婆罗门从诸力士,乞分舍利瓶自起兜婆。诸力士等取其一分,于阇维处合余灰炭而起兜婆。如是凡起十处兜婆。”《阿育王经》卷六云(大正50‧150b)︰“佛入涅槃起八舍利塔。第九罂塔、第十炭塔。”
  另有于此十塔上,再增一发塔,而成十一塔者。或说顶塔、牙塔、齿塔、发塔、爪塔、衣塔、钵塔、锡塔、瓶塔、舆塔等塔为十塔,然未详其出处。至于后世我国及日本所谓的五山十刹,有人认为是源于此五精舍十塔而来的。
  [参考资料] 《高僧法显传》;《法华文句复真钞》卷一;《类聚名物考》卷三三四;《法苑珠林》卷三十九;《十诵律》卷六十;《般泥洹经》卷下;《长阿含经》卷五;《撰集三藏及杂藏传》;《释迦谱》卷四;《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