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藏
古代印度大小乘部派对佛典的分类。分为五种,故谓五藏。所谓藏,是含藏、摄持之意;典籍含藏摄持种种法门故名藏。关于五藏的内容,有下列诸说。
(一)依《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所述︰指(1)素呾缆藏,(2)毗奈耶藏,(3)阿毗达磨藏,(4)般若波罗蜜多藏,(5)陀罗尼藏。
依该经所说,素呾缆译作经,主要在诠显定;毗奈耶译作律,主要在诠显戒律;阿毗达磨译作论,主要在诠显性相分别的慧;般若波罗蜜多藏,是在诠显大乘真实的慧;陀罗尼藏是对不能受持以上四藏的四重、五逆、谤法、阐提者,令其悟得涅槃的真言密咒。
经中并谓素呾缆藏是由阿难诵出;毗奈耶藏是由邬波离诵出;阿毗达磨藏是由迦多衍那诵出,般若藏是由曼殊室利诵出,陀罗尼藏是由金刚手诵出。
(二)大众部所立︰指(1)经藏,(2)律藏,(3)论藏,(4)杂集藏,(5)禁咒藏。《大唐西域记》卷九云(大正51‧923a)︰“复集素呾缆藏、毗奈耶藏、阿毗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而此结集凡圣同会,因而谓之大众部。”其中,杂集藏是诠显戒定慧之三或二者。
(三)法藏部所立︰指(1)经藏,(2)律藏,(3)论藏,(4)咒藏,(5)菩萨藏。《三论玄义》云(大正45‧9c)︰
“三百年中从正地部又出一部,名法护部。其本是目连弟子,得罗汉恒随目连往色界中,有所说法皆能诵持,自撰为五藏。三藏如常,四咒藏,五菩萨藏。有信其所说者,故别成一部也。”
其中,摄诸咒等谓咒藏;摄菩萨本行事等谓菩萨藏。
(四)成实论师等所立︰指(1)经藏,(2)律藏,(3)论藏,(4)杂藏,(5)菩萨藏。《成实论》卷十四〈恶觉品〉云(大正32‧352c)︰“当读诵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杂藏、菩萨藏。”
其中,杂藏依《分别功德论》卷一所述,(大正25‧32b)︰“非一人说,或佛所说,或弟子说,或诸天赞诵,或说宿缘三阿僧祇菩萨所生,文义非一,多于三藏,故曰杂藏。”
此外,犊子部于其所诠之法立三世、无为、不可说五藏。
[参考资料] (一)《辩显密二教论》卷下;《真言宗教时问答》卷四;《选择本愿念佛集》卷下。(三)《异部宗轮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本);《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