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衣(梵pañca cīvarāṇi,巴pañca cīvarāṇi)
比丘尼所著用的五种衣。即比丘三衣(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再加上僧脚崎(sṃkakṣikā)与俱苏罗(kusūlika)二衣。僧脚崎又称僧祇支,单称祇支,译作掩腋衣、覆膊衣,为一长方形布,披著于左肩掩蔽左膊,另一端斜披以掩右腋,著于袈裟之下。俱苏罗即俱苏罗衣,又译作下裙或□衣,与另一种同为裙的涅槃僧稍异。
以上五衣载于《十诵律》及《南海寄归内法传》。《摩诃僧祇律》及《五分律》则称五衣之后二衣为覆肩衣与雨浴衣。南山律祖道宣依《四分律》,在《行事钞》卷下以僧祇支和覆肩衣为二衣,除去裙,并揭示二衣之定量。承嗣南山律统的元照,在《佛制比丘六物图》云(大正45‧901b)︰“尼女报弱,故制祇支,披于左肩,以衬袈裟。又制覆肩,掩于右膊,用遮形丑,是故尼众必持五衣。”
然而祇支、覆肩是后世才产生的区别,律文不认为两者有何不同。义净三藏《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二〈尼衣丧制〉云(大正54‧216b)︰
“其寺内房中俱苏洛迦及僧脚崎,两事便足(准检梵本,无覆肩衣名,即是僧脚崎衣,此乃祇支之本号。既不道裙,多是传译参差)。应舍违法之服,着顺教之衣,僧脚崎取一幅半,或绢或布,可长四肘五肘,如披五条反搭肩上,即其仪也。若向余处须好覆形,如在屏房袒膊非事。春夏之节此可充躯,秋冬之时任情暖着。”
由此推之,覆肩可能是祇支的译名。有部律诸文说僧脚崎和裙等二衣,并未有覆肩之名。《十诵律》等书虽有覆肩之名,但只是祇支之译名,不另举祇支而举厥修罗(即裙)。因此,如唐‧定宾虽是依行《四分律》者,然亦同意义净所说,而在《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五(末)中谓(卍续66‧280上)︰“覆肩衣者,梵云僧脚崎,此云掩腋衣,即僧祇支,翻为覆肩衣是也。(中略)旧作祇支,偏安左袖,下作连裙。复祇支外,别立覆肩衣者,误也。”而实际上,《四分律》的祇支、覆肩只是传译的差别。亦即祇支是梵名,覆肩是汉译名。
复次,出自《摩诃僧祇律》等的雨浴衣,是水浴时所著之衣,为佛制所规定。印度气候酷热,居民常须到河水、池水中沐浴,有时也在雨中沐浴。依《四分律》卷十所述,佛在舍卫国,曾要诸比丘到雨中沐浴,时毗舍佉母为区别比丘非裸形外道,故施与大众比丘雨浴衣及比丘尼雨浴衣。
此雨浴衣只用于夏季。其长度依《五分律》卷九所载︰长五修伽陀磔手,广二磔手半;依《僧祇律》卷二十所载︰长六修伽陀磔手,广二磔手半。
[参考资料]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卷下;《释门章服仪应法记》;《衣钵名义章》;《大乘比丘十八物图》;《佛像标帜义图说》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