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识(梵pañca vijñānāni,巴pañca viññānāni,藏rnam-par-śes-pa lṅa)


  (一)指五种心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又称五识身、五转识、前五识。乃眼等五种感觉器官(五根)对应色等五种对象(五境、五尘),所产生的五种认识作用。其中,(1)眼识︰以眼根为所依,缘色境;(2)耳识︰以耳根为所依,缘声境;(3)鼻识︰以鼻根为所依,缘香境;(4)舌识︰以舌根为所依,缘味境; (5)身识︰以身根为所依,缘触境。以上之五根、五境与五识,即十八界中的前十五界。
  此五识之所以又称五识身,是因身有聚集义,在梵、巴语中,即以身字表示复数。《五事毗婆沙论》卷下云(大正28‧993b)︰“为身者,一识有多故。非一眼识名眼识身,要多眼识名眼识身。如非一象可名象身,要有多象乃名象身。此亦如是。”唯识家名五识为五转识者,乃彼宗谓眼等五识系由第八本识中之种子转变生起故。又此五识是六识或八识中的前五识,故一般习称为前五识。
  三界中,欲界众生六识(五识加意识)具备,色界中的初禅天不具鼻、舌二识,二禅天以上不具五识,唯具意识。
  (二)“意”的五种名称︰《大乘起信论》说“意”有五名,称五意或五识。即(1)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2)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3)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4)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5)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住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故。
  [参考资料] (一)《成唯识论》卷四、卷七;《识身足论》卷六;《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七十二;《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卷二;《异部宗轮论》;《顺正理论》卷四;《大乘义章》卷三(末);《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