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趣生死轮(梵bhava-cakra,藏srid-paḥi Ḥkhor-lo)
描绘众生轮回五趣之生死状的图像。又称五道轮、生死轮或十二因缘图。五趣即五道,指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云(大正24‧283a)︰
“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我欲庄饰,即往白佛。(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次傍一面作大神通变,又于一面画作五趣生死之轮。”
有关其图案及画法,《有部毗奈耶》卷三十四详细说明,内容略如下述︰
首作五辐轮形,于轮形下方画捺洛迦,二边分画傍生、饿鬼二趣,其上再画人、天二趣,人趣中又分四洲。轮毂画佛像,像前另有三种形像,即表多贪的鸽形,表多瞋恚的蛇形,表多愚痴的猪形。轮之外缘另画十二缘生相,即表“无明”的罗刹像、表“行”的瓦轮像、表“识”的猕猴像、表“名色”的乘船人像、表“六处”的六根像、表“触”的男女相摩触像、表“受”的男女受苦乐像、表“爱”的女人抱男像、表“取”的丈夫持瓶取水像、表“有”的大梵天像、表“生”的女人诞孕像、表“老”的男女衰老像、表“病”的男女带病像、表“死”的舆死人像、表“忧”的男女忧戚像、表“悲”的男女啼哭像、表“苦”的男女受苦像、表“恼”的男女挽难调伏的骆驼像。此外,轮上作无常大鬼伸张两臂抱此五趣生死轮,且鬼头两侧写二伽陀之相。又于无常鬼之上画白圆坛,以表涅槃圆净之相。
此图像极早即流传于印度,现今阿旃陀(Ajanta)第十七号窟殿存有其古图;另依《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诸寺缘起集》〈兴福院条〉可知中国及日本自古亦有流传。然三者在图案内容上均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释氏要览》卷下;L. A. Waddell《The Buddhism of Tibet》;J. Griffiths《The Paintings in the Buddhist Cave-Temples of Ajanta》;W.Simpson《The Buddhist Praying-Wheel》;C. RhysDavids《On the Wheel of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