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部
(一)谓见道之苦集灭道四谛观行及修道︰又称五行。《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大正27‧266a)︰“部有五无六。圣者见道现在前时,断见所断,后若修道现在前时,断修所断。异生修道现在前时,总断五部。以诸异生不能分别五部差别,唯能总断。”
圣者于见道各别观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各断其部下之见惑而见谛理,进而修道,更断尽修惑而证阿罗汉果。但异生凡夫不如圣者入见道见谛理,从而不能分别五部之差别故,唯修有漏之六行观,在修道现前时,总五部之惑为九品,以有漏智合断之,称之五部合断或五部杂断。
在三界九地中,下八地之惑仅以有漏智即得断之,可是有顶地之惑则非无漏智不能断。故《俱舍论》卷十九云(大正29‧99c)︰“余八地摄通见修断,谓圣者断唯见非修,法类智忍如应断故。若异生断唯修非见,数习世俗智所断故。”据此可知,凡夫之五部合断是单就下八地之惑而言。
(二)指小乘传持律藏之五部︰相传佛灭后百年,付法藏第五世优婆□多之下有弟子五人,于戒律上各抱歧见,一大律藏始分五派︰昙无德部、萨婆多部、弥沙塞部、迦叶遗部、婆粗富罗部。
(三)谓大乘经中五部甚深的经典︰此为天台大师所选定,指《华严经》《大集经》《大品般若经》《法华经》《涅槃经》。《法华玄义》卷五(上)尝谓(大正33‧732c)︰“究竟大乘,无过华严、大集、大品、法华、涅槃。”《类聚名物考》卷二十四则根据《开元释教录》五大部的分类,以《大宝积经》代替《法华经》。
(四)指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中之诸尊部︰即佛部(又名如来部)、金刚部、宝部、莲花部、羯磨部。空海《秘藏记》(大正图像1‧2a)︰
“(一)莲华部,吾自身中有净菩提心清净之理,此理虽经六道四生界生死泥中流转,而不染不垢如莲华出生泥中而不染不垢,乃名莲华部。(二)金刚部,吾自心理所又有智,斯智虽没在生死淤泥,经无数劫而不朽不坏,能破诸烦恼,如金刚虽久埋地中,而不朽不坏,摧破诸怨敌固物,乃名金刚部。(三)佛部,斯理斯智凡位未显,理智具足觉道圆满即名佛部。又加二名曰五部。(一)宝部,佛万德圆满中福德无边云宝部。(二)羯磨部,为众生垂悲愍成辨一切事业云羯磨部。”
关于此五部的部主、色相、台座、种子、三昧耶形、印处、念珠如表︰
至于五部的持念,《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云(大正18‧281c)︰
“作佛部持念,以右拇指、头指执持念珠,余指普舒。若金刚部持念,以右拇指、中指持念珠。若宝部持念,以右拇指、无名指执持念珠。若莲华部持念,以大拇指、无名指、小指执持念珠。若迦噜摩部持念,用上四种执持皆得。”
┌────┬─────┬─────┬──────┬──────┬──────┐
│ │佛 部│金 刚 部│宝 部│莲 花 部│羯 磨 部│
├────┼─────┼─────┼──────┼──────┼──────┤
│部 主│大日 │阿门 │宝生 │弥陀 │不空成就 │门
├────┼─────┼─────┼──────┼──────┼──────┤
│色 相│寂静 │瞋怒 │欢喜 │清凉 │种种相 │
│ │(白色) │(青色) │(金色) │(红色) │(杂色) │
├────┼─────┼─────┼──────┼──────┼──────┤
│台 座│师子座 │象座 │马座 │孔雀座 │迦楼罗座 │
├────┼─────┼─────┼──────┼──────┼──────┤
│种 子│鍐(vam) │吽(hum) │多罗(trah)│奚哩(hrih)│恶(ah) │
├────┼─────┼─────┼──────┼──────┼──────┤
│三昧耶形│塔 │五钴 │宝珠 │莲华 │羯磨 │
├────┼─────┼─────┼──────┼──────┼──────┤
│印 处│身 │心 │额 │口 │顶 │
├────┼─────┼─────┼──────┼──────┼──────┤
│念 珠│菩提子 │金刚子 │诸宝 │莲华子 │杂宝 │
└────┴─────┴─────┴──────┴──────┴──────┘
[参考资料] (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卷十九;《俱舍论明思抄》卷十九(上);《俱舍论要解》卷一;《俱舍论名所杂记》卷一。(三)《四教义》卷六;《禅林象器笺》〈经录门〉。(四)《补陀落海会轨》;《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三、卷四;《金刚顶经一字顶轮王瑜伽一切时处念诵成佛仪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陀罗尼诸部要目》;《金刚界曼荼罗钞》卷上;《金刚界大法对受记》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