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五难
谓于五浊恶世无佛时,修行佛道有五种障难。昙鸾《往生论注》卷上说此难实有多途,暂言五三以示义意(大正40‧826b)︰“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盖有此五难故成就佛道至难,因而自力修行称难行道。道绰《安乐集》卷上及智顗《净土十疑论》(第五疑)中也都提到此五难。
(1)外道相善,乱菩萨法︰是说外道之有相事善混乱初心菩萨之有相修行。一如“似德非德而乱德故,言其为德之贼”,外道相善为似法而非正法,障碍佛法之正道,故言一难。
(2)声闻自利,障大慈悲︰是说声闻独进而不知为他。如此声闻唯自利之行,乃违反且妨碍菩萨本分利他拔苦与乐之慈悲行,故属求佛果之一难。
(3)无顾恶人,破他胜德︰是说无惭无愧、不顾自他、崇重暴恶、轻举贤善之恶人,见修行者不成人之美,反而加破毁之言,这也是修行佛道的障难。
(4)颠倒善果,能坏梵行︰是说人天等果报能破坏六度等之菩萨行。而将人天果报称为颠倒善果,是因为它非无漏善,虽暂乐但终将受苦之故。而爱着如此颠倒善果的人天果报,终将懈厌、嫌恨教化众生等之行业,故亦属佛道修行之一障碍。
(5)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是说仅自力修行而无他力之住持,则修行难成。
对于此五难,古来注释家有四种解释︰
(1)澄彧《注十疑论》谓前四难是破斥凡夫与小乘,第五是指大乘修行之障难。即第一是外道之难,第二是小乘之难,第三、第四是凡夫之难。而虽就前四者加以破斥,但若入大乘亦唯自力而无他力、阙外缘,则仍为障碍。知空的《往生论注翼解》即依此理论。
(2)《往生论注删补钞》认为前三者是坏他缘、自善之难;第四是障自果、梵行之难;第五是自善而无他力持助之难。
(3)尧慧《往生论注私集钞》认为前四者是浊世之难,第五是无佛之难。
(4)良忠《往生论注记》则以前四者为别,第五为总。盖难之所以为难是由于第五之故,即由于自力而无他力住持,故有外道等四种障难。慧(惠)然《往生论注显深义记》、善让《选择集指津录》等均依此理论,认为自力修行之困难,在于没有他力。崇廓《往生论注疏》则认为上述四说依次是大小相对、自他相对、有浊无佛相对、总别相对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