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亲鸾(1173~1262)
日本净土真宗之开祖。又名绰空、善信。京都人,日野有范之子。九岁出家,登比睿山,任为堂僧,并修习惠心流之教学。二十九岁离开睿山,至京都六角堂“参笼”(日本式的闭关)修行百日,后闻说法然源空弘扬念佛易行法门,乃至吉水拜谒法然,并成为法然之弟子。不久,得法然许可,娶藤原兼实之女玉日为妻,此即为真宗“带妻制”之起源。
承元元年(1207),朝廷下旨禁止专修念佛,法然之教团被迫解散,法然亦被流放至土佐国(高知县),亲鸾则被流放至越后国(新潟县)。“亲鸾”之名,即被流放至越后国后才取的。在流放之前,他名为善信。在越后的数年间,亲鸾过着非僧非俗的生活,并自称“愚秃亲鸾”。
建历元年(1211)十一月,亲鸾遇赦。建保二年(1214)春,他偕妻子到常陆国(茨城县),此后二十年间,主要是向关东地区的农民宣扬本愿他力信仰。宽熹三年(1231),在卧病之时,突然体悟到自力之不可恃,以及即使是信仰弥陀本愿或称念弥陀名号,也都是弥陀誓愿之力所赐。由此全新的体验,他乃发展出“恶人正机”及“诸佛等同”的教理。由于他在关东布教二十年,终于使信仰本愿他力的众人,形成一个以他为中心的集团。
文历二年(1235),由于镰仓幕府对念佛者的取缔愈来愈严,因此亲鸾又偕其妻女回到京都。其妻女中,除么女觉信尼之外,其余都在建长八年(1256)之前,归回家乡越后国。此后的亲鸾,生活极为拮据,日常所需皆仰其弟子接济。但在此困窘时刻,他完成了十部以上的著作(《教行信证》大致是在关东时代完成的,而《三帖和赞》《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等书则是在此期间内陆续完成)。在这段期间,精神生活方面,他虽然安于本愿他力的信仰,但在家庭生活方面,却屡遭不幸。由于其长子善鸾提倡异说,他不得不与之断绝亲子之情,而么女觉信尼婚后生育二子即成为寡妇,他也不得不代为照顾。弘长二年十月,亲鸾染恙,十一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九十。遗骨葬于东山大谷。明治九年(1876)谥“见真大师”号。
亲鸾一生有二妻四子三女。他在东北传法时,其元配玉日于京都逝世,乃再娶三善为教之女为妻。此女即惠信尼,曾为亲鸾生下三男三女。
◎附一︰村上专精着‧杨曾文译〈净土真宗的创立和亲鸾圣人及其门徒〉(摘录自《日本佛教史纲》第三期第十一章)
亲鸾圣人是京都人。据其《传》,他俗姓藤原氏,父名有范,生于承安三年(1173)四月一日,幼名松若□,四岁丧父,与弟浅□(后入天台宗,称为寻有)同由伯父范纲收养。八岁时,母亲死去,悲恸不已,逐渐有出离尘俗之志。第二年,他投青莲院慈圆僧正的门下出家。住睿山十年,又到南都研究三论、法相诸宗之学,后又回到睿山。此时亲鸾圣人心中深有所感。屡次进东、西各塔,向诸佛菩萨祈祷,希望诸天善神祐助,苦思冥想出离秽土的要道,逐渐形成了避离荣贵,过隐遁生活的强烈愿望。
建仁元年(1201)正月,他到顶法寺六角堂日夜祈祷了一百天。在途中遇见圣觉,第一次听说法然上人的念佛易行法门已经传布的消息,第二天立即到达吉水拜谒法然上人,接受其教诲,改名绰空,以后称善信,住在冈崎。建仁三年,他三十一岁,娶藤原兼实之女玉日。翌年,从法然上人受《选择集》的传授。承元初年,发生住莲、安乐事件,他也受到牵连,被判减死一等,发配越后(今新潟)国府,因罪改名“藤井善信”。此时,亲鸾年三十五岁。他到达流放地以后,自称“愚秃亲鸾”。
在此住了五年,到建历元年(1211)十一月遇赦,第二年四月打算回京都的时候,于途上听说法然上人已经入灭,于是想再到东北诸国传教,便从越后到常陆(有人讲,八月离开越后回京都,十月又离开京都到常陆),在下妻、小岛等地住了数年,后来在稻田住了十几年,元仁元年(1224)正月,在稻田的僧舍着手写《教行信证文类》六卷。此即净土真宗的开创。当时其妻玉日已在京都死去。他又娶三善为教之女为妻。此即惠信尼。惠信尼的性情敦厚,他对亲鸾圣人在东北传教,帮助很大。
亲鸾在常陆、上下野地方前后有十余年,后来在回京都的途中,受到相模足柄江津的道俗二众的挽留,在那里住了七年。此后他从江津出发,经过美浓近江诸州,嘉祯元年(1235)八月回到京都。亲鸾圣人在承元年间被流放,当时年三十五岁,经北部而于此时回到京都,前后达二十八年。他后来从京都的冈崎移到西洞院住,二十余年时间专门从事著作,东部地方的门徒,也常常来探望他。其著作有《和赞》《净土文类聚钞》《愚秃钞》三部,其他小部著作,则不胜枚举。亲鸾于弘长二年(1262)八月移到其弟寻有在富小路的善法院居住,十月得病,到十一月二十八日,他面向西方,口诵弥陀名号,安祥入寂,寿九十岁。
明治九年(1876),天皇赐以“见真大师”的谥号。亲鸾圣人有四男三女,长子范意,玉日所生,后皈依慈圆的门下,改名印信。其他六个孩子都是惠信所生。其中长男“慈信房”善鸾,因故被斥逐,住奥州的大网。其他诸子,都分住各地,只有小女弥女,跟随亲鸾圣人在京都,后来称为觉信尼。
亲鸾圣人的门徒很多,有真佛、性信、顺信、莲位、显智等人。
◎附二︰田村芳朗着‧慧岳译〈净土的绝对化──亲鸾〉(摘录自《天台思想》第一部)
亲鸾(1173~1262),九岁登睿山,至二十九岁的二十年间均在睿山实践修持。一日有所感,遂寻访法然于吉水,因对净土念佛感兴趣,即投礼于门下。五十二岁时,著《教行信证》,确立自己的思想。
他的《教行信证》,或晚年所作的《唯信钞文意》(八十五岁),《一念多念文意》《末灯钞》以及各种赞颂,都强调一念之信可定来世往生;具有信心的人即等同于佛(如来等同),不待临终,亦不赖来迎。更主张烦恼与菩提,生死与涅槃的不二一体。至于阿弥陀佛的观念,即其本体是佛性、法性、真如、一如、实相,且阿弥陀佛充满于世界。又强调草木尽能成佛。
由此可知,亲鸾是将绝对性一元论作为净土法门的主体。事实上,他将净土教定义为“圆融满足极速无碍绝对不二之教”(《教行信证》行卷),弃绝了自力、他力等相对概念。
法然把包含于天台本觉思想的绝对性一元论中的净土教取出,而树立相对性二元论的本来净土法门,强调他力的净土念佛。相对的,亲鸾似将净土教再度持之于天台本觉思想中。
法然曾在睿山学习天台,因此他对于绝对性一元论思想的高超是十分了解的,但为对应二元相对的现实,不得不由绝对降于相对的立场。因此法然的净土教本来就单以相对性的二元论为本旨。但其自身实难免于被提高到绝对化的命运。尤其是假如其周围有高度的绝对性一元论的话,这种要求就会更加强烈。而提出这种回应的正是亲鸾。(中略)法然与亲鸾之间有时代性的差异,影响了他们的思想。
但亲鸾的绝对性一元论,却不是单纯肯定现实的一元论,而是站立在凝视、悲叹罪恶深重的人间存在之立场上。故亲鸾是直视相对二元的现实,而于其上感得绝对性一元的世界。换言之,乃是“相对之上的绝对”。
[参考资料] 《亲鸾圣人正明传》;《亲鸾圣人御因缘秘传集》;曾我量深《愚秃亲鸾》;菊村纪彦《亲鸾辞典》;金子大荣《亲鸾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