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人间(梵manuṣya,巴manussa、manussaloka,藏mi)


  意指人所住的界域。梵文音译为末奴沙、摩拏史也、摩奴阇、摩□沙、摩□赊、摩□奢,或末□阇。为五趣、六道、十界之一。又称人间界、人界、人趣、人道,或单称人。如《长阿含》卷六〈转轮圣王修行经〉云(大正1‧39a)︰“一时,佛在摩罗醯搜人间游行。”卷二十〈忉利天品〉云(大正1‧134a)︰“我昔于人间,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中阿含》卷三十六〈闻德经〉云(大正1‧659a)︰“天上人间七往来已,则得苦边。”
  关于人的名称,依《立世阿毗昙论》卷六所说,人道以摩□沙为名,系因具八义之故,即︰聪明、胜、意微细、正觉、智慧增上、能别虚实、圣道正器、聪慧业所生。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列举诸说,一说因能用意思惟,观察所作事,故名末奴沙;或说末奴沙是假名假想,未必实如其义;又说先造作增长低劣身语意妙行,往生人间而相续其生,故称人趣;又说因多憍慢,故称为人;或说能密静意,故称为人。《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则说,能多思义、身口柔软、憍慢、能破憍慢,故称为人。
  梵语末奴沙(manuṣya),意即“思考者”,系由表“思考”之意的动词语根man衍生而得。《婆沙》第一说等,即依此义。或认为manuṣya系由名词māna(慢)或manas(意)转化所得,故有意或憍慢之义。《杂阿含经》卷十三、《大品般若经》卷二等说,“人”是“我”(ātman)的异名之一;《翻梵语》卷六将福伽罗(pudgala)、富楼沙(puruṣa)都译为人。
  佛典谓人的住处即须弥四洲,此指须弥南部的阎浮洲(或瞻部)、西部的瞿陀尼洲(即牛货)、东部的弗婆提洲(即胜身)、北部的□单越洲(或俱卢)。《长阿含》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起世经》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俱舍论》卷一等,都认为四洲之人的面貌类似各洲地形,即阎浮洲人呈上广下狭形,瞿陀尼洲人呈半月形,弗婆提洲人呈圆形,□单越洲人呈方形。又,《婆沙论》等,另说附属的八中洲住有短小之人。
  四洲之人的寿量各各有别,依《俱舍论》卷十一等所说,□单越人定寿千岁,瞿陀尼人寿五百岁,弗婆提人寿二五○岁,阎浮提人寿无定限,劫减最后极寿十岁,劫初时人寿无量岁。
  关于人的起源,《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及《起世经》卷九〈最胜品〉等,都认为劫初时由光音等下生而成,说世界成劫之初,有福尽行尽命尽的光音天人,身坏命终后下生空梵天而成大梵天王,其后诸天人逐渐下生,初时身光自照、寿命长久,其后食地味而身体变为粗涩,寿命也逐渐衰减。
  阎浮提人的寿量有增减,如《俱舍论》卷十二云(大正29‧63a)︰“此洲人寿,经无量时至住劫初寿方渐减,从无量减至极十年,即名为初一住中劫。此后十八皆有增减,谓从十年增至八万,复从八万减至十年。尔乃名为第二中劫。次后十七例皆如是。于十八后,从十岁增极至八万岁名第二十劫。”也就是住劫二十中劫的第一中劫是减劫,即由人寿无量岁递减至十岁,第二中劫至第十九中劫都是亦增亦减劫,即由最初的十岁递增至八万岁,后再由八万岁递减至十岁,最末的第二十中劫则只是增劫,即由人寿十岁递增至八万岁。
  关于受生人间的业因,《杂阿含》卷三十七说,若行十不善业则生地狱,后若转生人中则受诸难,又若行十善业则得生天上,后若转生人中可免诸难。新译《华严经》卷三十五的说法也大致相同。又,《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说,于十善业缺漏不全则得人趣报。《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说,造作低劣的身语意妙行则得生人趣。但《辩正论》卷一引〈魔化比丘经〉说,持五戒当得人身,修行十善必获天报,此说恐系中国所创。
  ◎附︰印顺《佛法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摘录)
  五趣中,平常以为天上最好,地狱最苦,这是一般宗教的传统见识。怕堕地狱,求生天国,是他们共同的要求。佛法独到的见地,却以为人间最好。这因为一切有情中,地狱有寒热苦,几乎有苦无乐;畜生有残杀苦,饿鬼有饥渴苦,也是苦多于乐。天上的享受,虽比人类好,但只是庸俗的,自私的;那种物质欲乐,精神定乐的陶醉,结果是堕落。所以人间最好,经中常说“人身难得”的名言。《增含》〈等见品〉说︰某“天”五衰相现──将死时,有“天”劝他说︰你应求生善趣的人间。人间有什么值得诸天崇仰呢?经上接着说︰“诸佛世尊皆出人间,终不在天上成佛也。”这即是说︰诸佛皆在人间成佛,所以人为天的善趣,值得天神的仰慕。
  成佛,是体悟真理,实现自由。佛陀说法,即是宣扬此真理与自由之光。真理与自由,是天国所没有的,有的只是物欲与定乐。诸天是享乐主义者,不能警觉世间的苦难,不能策发向上,所以惟有堕落,不能获得真理与自由。释尊曾说︰“我亦是人数”(《增含》〈四意断品〉)这可见体现真理而解脱成佛,不是什么神鬼或天使,是由人修行成就的。惟有生在人间,才能禀受佛法,体悟真理而得正觉的自在,这是《阿含经》的深义。我们如不但为了追求五欲,还有更高的理想,提高道德,发展智慧,完成自由,那就惟有在人间才有可能,所以说“人身难得”。
  佛陀何以必须出在人间?人间有什么特胜?这可以分为四点来说︰
  (1)环境︰天上太乐,畜生、饿鬼、地狱──三途太苦。太乐容易堕落,太苦也无力追求真理与自由。人间也有近于这两边的形态︰如生活宽裕,遗产丰富的,由于物质的过分享受,穷奢极欲,每每汩没自己,弄到堕落而后已。反之,太贫苦了,由于生活的逼迫,为衣食等所苦,或作杀盗等恶业,少有机会能从事学问,追求真理与自由。苦乐均调的人间,尚有此种现象,何况极乐的天堂,极苦的地狱!经上说︰帝释天为了佛法,特来人间禀受,但他在享受五欲时,竟然完全忘记了。太乐太苦,均不易受行佛法,唯有苦乐参半的人间,知苦而能厌苦,有时间去考虑参究,才是体悟真理与实现自由的道场。
  (2)惭愧︰《增含》〈惭愧品〉说︰“以世间有此二法,(中略)不与六畜共同。”这是人畜的差别处。人趣有惭愧心,惭愧是自顾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依于尊重真理──法,尊重自己,尊重世间的法制公意,向“轻拒暴恶,崇重贤善”而前进。这是道德的向上心,能息除烦恼众恶的动力,为人类所以为人的特色之一。
  (3)智慧︰三恶趣是缺少智慧的,都依赖生得的本能而动作。人却能从经验的记忆中,启发抉择、量度等慧力,能设法解决问题。不但有世俗智,相对的改善环境、身心,而且有更高的智慧,探求人生的秘奥,到达彻底的解脱。人间的环境,苦乐兼半,可以从经验中发挥出高尚的智慧。如不粗不细的石头,能磨出锋利的刀剑一样。
  (4)坚忍︰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即堪忍的意思。这世间的人,能忍受极大的苦难,为了达到某一目的,牺牲在所不惜,非达到目的不可。这虽也可以应用于作恶,但如以佛法引导,使之趋向自利利他的善业,即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直达圆满至善的境地。
  这四者,环境是从人的环境说;后三者,是从人的特性说。《婆沙论》解说人为“止息意”、“忍”、“末奴沙”三义;《起世经》等说“勇猛”、“忆念”、“梵行”三事的胜于天上,与今所说的三者相同。
  惭愧──止息意──梵行胜
  智慧──末那沙──忆念胜
  坚忍──忍──勇猛胜
  这样,诸佛皆出人间成佛,开演教化,使人类同得正觉。佛法不属于三途,也不属于诸天,惟有人类才是佛法的住持者、修学者。人生如此优胜,难得生在人间,又遇到佛法,应怎样尽量发挥人的特长,依佛陀所开示的方法前进。在没有完成正觉的解脱以前,必须保持此优良的人身。若不能保持,因恶行而堕入三途,或受神教定乐所蒙惑,误向天趣──长寿天是八难之一,那可以说是辜负了人身,如入宝山空手回!
  [参考资料] 《中阿含》卷二十三〈周那问见经、卷四十四〈鹦鹉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瑜伽师地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二;《俱舍论》卷二十九;《法苑珠林》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