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仁王会


  指为祈求风调雨顺、万民丰乐,而讲赞《仁王般若经》的法会。又称仁王般若会、仁王道场、百座道场或百座会。依该经所载,值国土将乱或遭逢火难、水难、风难等诸难时,应请百佛像、百菩萨像,百罗汉像等,于百师子吼高座前燃百灯,烧百和合香,请百法师诵持此经,则可令五谷丰收,民康物阜云云。
  南北朝永定三年(559),陈武帝敕令于大内设仁王大斋,此为我国举行仁王会的嚆矢;陈后主至德三年(585),请智顗入太极殿讲《仁王般若》。至唐代,贞观三年(629),太宗敕令京城僧尼行道转读《仁王般若经》;永泰元年(765),不空重译《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同年,代宗于长安资圣、西明二寺设百高座,请百法师讲读该经;贞元四年(788),德宗从良彦之请,于西明寺设无遮大会,讲《仁王般若经》。其后,历代屡有行之者。
  日本方面,仁王会又称仁王讲,以齐明天皇六年(660)所举行者为最早。天武天皇五年(677)、持统天皇七年(693)亦相继举行;其后,于奈良平安时代亦盛行之。其目的可大别为三类,即︰
  (1)具有即位礼仪性质,指每一代天皇即位时所举行的大仁王会,称为一代一度仁王会,始于天平元年,清和天皇以后成为恒例。
  (2)逢国家大事而临时举行的仁王会,称为临时仁王会,始于桓武天皇延历十七年(798)。
  (3)每年春秋二季(二月与七月)所举行的仁王会,从平安中期左右起制度化。
  高丽于显宗三年(1012)起,多请僧至内殿讲赞《仁王般若经》;自肃宗(1096~1105在位)以后,历代诸王亦常设百座仁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