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伊字三点


  又作“以字三点”、“圆伊三点”、“真伊三点”。梵语的伊字(□、∴)由三点组合而成。由于其排列方式及写法颇为特殊,故佛典每用以作各种譬喻。南本《涅槃经》卷二〈哀叹品〉中,诸比丘问何等为如来秘密藏,世尊答云(大正12‧616b)︰
  “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
  此谓梵字的伊(∴)由三点构成,比喻三德的相即不离,缺其一便不能成就涅槃的实义。
  此伊字有数种书写方式,如《涅槃经》的元、明二本是作∴,《悉昙字记》是别作□,《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八十云(大正36‧632a)︰“有云伊字如品字。有云如倒品字。后义为正。”又《大般涅槃经疏》卷六说伊字有新旧两形︰旧形的伊字横如汉字的火,竖如点水,不纵不横,三点相离而不相续;新形的伊字如草书的下字。因此可知此字有□、∴、□、∵等种种书写形式。
  又,天台家以旧形伊字表示别教教理的隔历不融,以新形伊字来说抱教融即之理;《法华经玄义》卷五(下)、《摩诃止观》卷三(上)等亦以此字表三德、三菩提、三佛性、三观等各种三法,称为圆伊或真伊。而密家则以此三点代表佛、金、莲三部,或大定、智、悲三德,又将伊字比拟成摩醯首罗的三目,而谓其为摩醯首罗所化之伊舍那天的种子。
  [参考资料]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上;《圆觉经大疏钞》卷五(上);《大乘入道次第章》;《悉昙藏》卷五;《觉禅钞》〈伊舍那天の卷〉;《阿娑缚抄》卷一五九〈伊舍那天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