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伊罗婆那龙象王(梵Airavaṇa,巴Erāvaṇa,藏Ṣa-bsruṅ-gi-bu)
因陀罗天所乘之白象王。音译又作伊罗婆拏、□罗婆那、蔼罗筏拏、爱罗筏拏、伊那钵那、伊罗钵那、堙罗婆那、伊罗满等。意译持水者、守地子、持地子。
关于此词之语义,《慧苑音义》卷下〈伊罗婆拏〉条云(大正54‧452c)︰“伊罗谓伊陀罗,即帝释名也。婆拏云出声也。言此大象时出美声,娱乐帝释也。或曰,伊谓能出也,罗婆拏,声也。”
然airavaṇa本自īravan转化而来。为“自水而出”或“持水者”之义,故译“出声”,实属讹误。又,《玄应音义》卷二十四云︰“蔼罗筏拏,(中略)旧名伊罗钵多罗,亦云□罗钵多罗。伊罗此云香,钵多罗此云叶,名香叶象也。”此处所云,则是误将此象王与伊罗钵多罗龙王混淆所致。
相传此象长九由旬,高三由旬,乃搅拌乳海后所生之十四宝之一,常住第一金山之旁。或谓系雷鸣时所现之云,因云涌时,有如象王列队奔驰,故将其神化为帝释天之白象坐骑。如《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一云(大正17‧120a)︰
“ 时天帝释,告御臣曰︰贤士,汝往告,彼伊罗婆那六头白象,具足一切大龙功德,我乘此象摧阿修罗。是时御臣,受天主教,即向如意莲华池所。时伊罗婆那六头白象与众群象游戏池中。”
又云(大正17‧123c)︰“伊罗婆那白象王,一一头上有千帝释,皆以手执千刃金刚种种器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六百也条列斋戒龙王、善住龙王、哀罗筏摩龙王等名,云(大正7‧1110a)︰“帝释思与天众往游戏处,严饰之时,如是如是彼龙,现作如是相状,来现其前。”
[参考资料] 《华严经》卷六十六;《大宝积经》卷六十四、卷六十六;《俱舍论》卷十九;《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彰所知论》卷上;《慧琳音义》卷八;《枳橘易土集》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