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伏藏


  (一)西藏宁玛派用语︰指从地下或山洞挖掘出来的宁玛派圣典。为藏语gterma之汉译。音译为“德尔玛”或“德尔却”。西藏自朗达玛禁佛以后,佛教遭到严重的破坏,少数经籍被僧人埋藏在岩洞或地下,保存下来。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宁玛派陆续出现许多挖掘“伏藏”的人,他们被称为发藏师或掘藏师。其中著名的有娘‧尼玛沃色(1124~?),他挖掘了不少伏藏,一般称为“上部伏藏”;后来又有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继续挖掘不少伏藏,一般称为“下部伏藏”。此上、下之称可能是由于前者为江孜人,后者为康区德格人之故。
  十五、十六世纪时,还有不少挖掘伏藏的人,如热特那林巴将上下伏藏及自己挖掘出来的伏藏编印成册,此即所谓“南藏”;后藏拉堆绛地方的仁增郭吉登曲坚也发现了不少伏藏,并刻印出来,此通称为“北藏”。
  这些伏藏中有一些是讲宁玛派传承的,有一些则保存古代西藏王朝时期的历史资料和传说。著名的《五部遗教》和《莲华生大士遗教》等书,对于研究西藏历史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还有一些医书,也是以伏藏的形式流传下来的。由于伏藏是后世从地下或岩洞发掘出来的,所以其中有不少是后人假冒的伪书。(参阅附录)
  (二)指埋于地中之宝藏︰如《修行本起经》卷上云(大正3‧463c)︰“王闻太子生,心怀喜跃,即与大众、百官群臣、梵志、居士、长者、相师俱出往迎,王马足触地,五百伏藏一时发出。”《弥勒下生成佛经》亦谓弥勒当来下生之时,有乾陀罗国伊勒钵大藏、弥缇罗国般轴迦大藏、须罗吒国宾伽罗大藏、波罗捺国蠰佉大藏等四大藏自然踊出。《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亦云(大正21‧23b)︰“凡伏藏者,有天、有神、有人。人所埋藏名人伏藏,鬼神所守名曰神藏,亦名地藏;诸天守护者为天伏藏。天藏尚能得见,况地伏藏及人藏乎!”
  ◎附一︰Giuseppe Tucci、Walther Hessig着‧耿升译《西藏和蒙古的宗教》第三章(摘录)
  宁玛巴一派中的最著名的人物是一位被其信徒奉为佛陀第二的上师莲华生。大家把许多著作都归于此人,据说这些经文是由他或他的弟子掩藏起来以备在以后更为有利的时代传播。这类极为浩繁的文献被称为“伏藏”。
  大批伏藏在不同的时代流行起来。它们是由特定的发掘者找到的,人称这些人为“掘藏师”。一口咬定发现他们企图找到的经文原稿,而且还将之译作藏文的人并不罕见。藏文t’an\-yig(《遗教》,《历史传记》)一词中,t’an本指经卷。伏藏是用一种非藏语的语言写成的经文,如用梵文或乌苌国(斯瓦特,莲华生的故乡)的语言写成。最著名的掘藏师之一是邬坚大宝,大家把在协噶发现的《莲华生遗教》归于他,这是一部包括有墀松德赞赞普遗训、莲华生相继转世的故事(本生传)以及他在吐蕃的冒险和大量授记的著作。此外,大家还把《五部遗教》(共为五部的一套经书)的发掘也归于此人。这后一部著作特别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其中无疑包括有一些古老的资料,虽然曾以多种方式加工润色。我们首先提到的第一部著作曾不断遭到修改,因而它存在有多种文本。还有一件事实也并非毫无意义,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那些著作一样,最重要的一批掘藏是在最早的帕木珠巴信徒(邬坚大宝与卒于1379年的司徒强秋坚赞是同时代的人,也是该家族政治势力的奠基人)时代被发掘和传播开的,我们不能将此与雅砻地区的文化复兴和政治抱负(帕木竹巴为其缔造者和倡导人)分割开来。当然,伏藏帮助宁玛巴获得了新的威望和权威并加强了其教理,更何况这种形势是与把密教经典编成巨部合集著作(《宁玛巴全集》)的编纂工作同时发展的。这一文集代表着一种密教传说。这种传说以及它向吐蕃的传播都被归于一些印度大师,他们都是莲华生的同代人、合作者或弟子。这种文献(伏藏也不例外)中含有大量不真实的部分,但也有一些原文文献以及密教和仪轨内容,在其他教派的经文中也存在着一些与此相同和相似的内容,因为它们流行于一些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思想领域中。
  ◎附二︰《藏族文学史》第五章第一节
  “伏藏”,藏语叫“德尔玛”。也有称“德尔却”的,就是“藏法”的意思。据传吐蕃时期的人,将一些著作埋藏在某些地方,如神像下,屋柱下,岩洞中等,被后世一些佛教徒发现后取出来,公之于世。因是从埋藏中取出的书,所以叫“伏藏”。取出者便被大家称为“发藏师”。据传这类书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吐蕃时期的名王将相写的;一类是在早期的宗教斗争中处于劣势或失败的一方,为了避免对方毁灭本派的典籍,便将本派的经典埋藏起来以利保存的书。其中最有名的如《玛尼全集》(也有译为《玛尼丛书》的),传为松赞干布所著;《松赞干布遗教》(或译《柱下遗教》),传说也是松赞干布所著,实际是《玛尼全集》的一个组成部分;单独取出来埋在拉萨大昭寺佛殿中的柱下的;《五部遗教》,据云是赤松德赞时的莲华生所著;《桑耶寺大事记》(有人说就是《巴协》)等。
  这些书中的内容,有不少涉及到十二世纪前后的事情和人物,而所举的著者又都是七、八、九世纪时的人物,由此可知多系后人冒名假托之作。但是,它们多为十三、十四世纪的一些有名学者撰写史书时所经常引用,如布顿‧仁钦珠(1290~1364)写的《布顿佛教史》(1322年成书);蔡巴‧贡噶多吉(1309~1364)所著《红史》(1363年成书);索南坚赞写的《西藏王统记》(1388年成书)等书中都曾提到和引用这些书的内容。由此可见,它们虽系冒名假托之作,但因时代较早,对于前期的史实,或系亲闻,或系目见。时间相距不远,较为翔实。比之后来的追述,自然略为可靠,所以常为后世史家所依凭。而且这些书中记有神话、传说很多,为文学史的研究保存了极珍贵的资料。
  根据所见到的“伏藏”书籍中的内容看,多是“宁玛”派的观点,而发现这些书的人,又多是“宁玛”派的僧人。因此可以说,这也是“宁玛”派教徒在当时教派竞争中,为宣传本派观点,扩大本派影响,增强本派势力,而采那一种与其他教派的学者著述相抗衡的应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