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伏道


  又名“能伏道”。指制伏惑障使不现起之有漏或无漏道力。《成唯识论》卷十云(大正31‧54c)︰“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
  此谓伏道通有漏、无漏二道,及加行、根本、后得三智。其中,有漏道乃由欣上厌下之六行观以伏惑;无漏道乃以无分别智断除与定、法、爱俱起之所知障时,因其势力而令烦恼障不现行。又加行智能渐伏二障随眠,根本、后得二智能顿伏惑障。
  《法苑义镜》卷四〈断障章〉云(大正71‧200c)︰
  “西明(圆测)解云︰有漏伏道有其二义,(一)学六行观,伏下界地修所断惑,令不现起;(二)学二空观,通伏二障,令不现起。今此论意取后非前,意说伏除十地障,故此通地前,乃至七地。若无漏伏道通摄加行无间等四,对自所断名为断道,望他品障即是伏道,所望别故,此意故云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等三智。”
  由此可见其义趣。然而,说一切有部谓伏道唯通世俗有漏道,不通无漏。且唯在见道以前。《大乘义章》卷九〈断结义九门分别〉云(大正44‧642c)︰“毗昙法中,见道已前,学观未成,但伏未永断。苦忍已上,法比观成,方能永断。”即为其意。
  此外,《大毗婆沙论》卷一六六谓由胜解作意而作彼想,便能制伏烦恼。如对于其他女子作母想时,不生贪染;于怨憎处作亲想时,不生瞋恚;对下人作尊想时,不生憍慢。《顺正理论》卷六十六亦云作不净等想时,能伏烦恼之现行。其文云(大正29‧705a)︰“依自地起世俗道,亦能制伏自地烦恼,如不净观、持息念等。”《成实论》卷十五〈止观品〉云(大正32‧358c)︰“若不生真智,则是遮断,随生真智是毕竟断,无有用止能毕竟断贪;若然者,外道亦能毕竟断贪,而实不然。故知但是遮断。”此亦以伏道为有漏道。
  [参考资料] 《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成唯识论述记》卷十(末);《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