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伐㮹呵利(梵Bhartṛhari)


  印度梵语诗人、文法学家及语言哲学家。生卒年不详,或认为是西元450至500年左右,或认为是七世纪左右。传说他是中印度阿槃提(Avanti)地方的王族,年轻时纵情享乐,后出家苦修。根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所述,伐㮹呵利(大正54‧229a)︰“响震五天,德流八极,彻信三宝,谛想二空,希胜法而出家,恋缠染而便俗,斯之往复数有七焉。”著有《伐㮹呵利论》《薄迦》及《荜拏》三种文法书。
  此外,根据史料的记载,伐㮹呵利的著书尚有《大注解书解明》(Mahābhāṣyadīpikā)、《文章单语篇》(Vākyapadīya),以及《恋爱百颂》(śṛṅgāra śataka)、《处世百颂》(Nīti śataka)、《离欲百颂》(Vai-rāgya śataka)等百颂诗集。前二书主要是以吠檀多哲学的方式解释语言的本质。而由于《百颂诗集》(śataka)所显示的湿婆神崇拜及吠檀多哲学思想,与义净所说彻信三宝的伐㮹呵利思想体系不同,因此有人怀疑诗人伐㮹呵利与文法学家伐㮹呵利并非同为一人。
  [参考资料] 中村元《にとばの形而上学》;D.D. Kosambi《Bhartṛhariś Three śatak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