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伐拉巴派
印度教毗湿奴(Viṣṇu)派之一支派。由于系伐拉巴(Vallabha-ācārya,1479~1531)所创建,故以其名立派。此派领袖被信徒视为克利须那(kṛṣṇa)神的化身,具有“阿阇梨”之尊称,并负责管理僧院。其位置唯有开祖之子维达尔那达(Vitthalnātha)的嫡子方能继承。由于信徒对导师的布施金额颇多,使其生活极尽奢华,甚至有“大王”(Mahār-āja)之称。又彼等对导师狂热地绝对归依,不论男女皆以牧女自喻,以侍奉大王,因此颇易滋生流弊。
始祖伐拉巴为吠檀多派学者。1479年生于德尔格地方,属婆罗门种。曾随摩陀伐(Madhva)派学者研习吠陀,尔后巡游印度各地,与诸师论辩。1493年在摩突罗开始收徒,并展开活动。伐拉巴自认是火神阿耆尼(Agni)的化身,并自称曾受克利须那的启示。他相信克利须那与其爱妃拉妲(Rādhā)所游戏的天界确实存在,劝人应狂热地绝对归依(bhakti,即信爱)此二神。此外,他并主张“清净不二说”,且主张解脱虽可依“知”而获得,然“信爱”远较“知”优越。真正的信爱者能蒙神的恩宠(puṣṭi),升于天界,永远与克利须那神共游。相传其著作达八十四卷,有弟子八十四人。
伐拉巴的四大高足与二祖维达尔那达的四大高足合称为八印(Aṣṭachāp)。此八人所遗留以俗语撰成的宗教诗,成为此派的特征而不断留传,并以十六世纪后半的盲诗人苏尔达斯(Sūr Dās)为首,出现许多言情诗人。现今此派在古遮拉特(Gujarāt)、拉吉布他那(Rajputāna)、摩突罗等地仍在流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