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休静(1520~1603)


  朝鲜李朝僧。安州(平安南道)人。俗姓崔。字玄应,号清虚堂,因久居妙香山,故世称西山大师。九岁丧母,翌年父又殁。后随郡守李思曾上京就学。旋依崇仁阅经论,参谒灵观并随侍三年。一夜,脱却文字之执,毅然出家受具。三十岁,参加明宗僧科考试及第,累进至禅教两宗判事。然于明宗十二年(1557),三十七岁时解印绶入金刚山。后又经头流山、智异山而移居妙香山。弟子常齐聚满堂。
  宣祖二十三年(1589)郑汝立叛乱。师遭诬告乃被捕下狱,不久获释。壬辰之役(1592)起,宣祖于义州龙湾蒙尘,师被任命为八道禅教十六宗都总摄堂上格。因此,师乃分遣弟子募集义兵。其中,松云惟政率七百余僧,处英率一千余僧响应。师亦率领一千五百人。其他全国义僧军共计五千,皆会集于顺安法兴寺,编属于明军。在平壤、开城之战中树立军功。随后,师入妙香山为国祈祷,守护太祖遗像及历代实录。未几,宣祖还都。师因年老,故将兵事让予弟子惟政,自请栖隐。王许之,并授“国一都大禅师禅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之号。
  自此,师往来于妙香、智异、枫岳诸山,道誉益高。相传弟子有一千人。宣祖三十七年(1603)正月二十三日在妙香山圆寂庵示寂。遗体塔于妙香山安心寺懒翁塔侧。鞭羊彦机撰〈行状〉(收在《清虚集》卷末),李廷龟撰〈妙香山西山大师碑铭〉(收在《朝鲜金石总览》下),张维撰〈伽邻撰〈西山大师碑铭〉(收在《朝鲜寺刹史料》下)。门流之盛据称近古未闻。嫡嗣松云惟政、鞭羊彦机、逍遥太能与静观一禅为四大弟子,皆自成一派。
  师之著作有︰《禅教释》《禅教诀》《云水坛》《三家龟鉴》各一卷、《清虚集》四卷。其中,《三家龟鉴》倡儒佛道三教一致说;《清虚集》为其诗文集;四卷本外另有二卷本。由此文集可窥见师主张禅教不二、禅净一致之理趣。
  ◎附︰里道德雄〈朝鲜半岛的佛教〉(摘录自《东亚佛教概说》)
  宣祖二十五年(1592),壬辰倭乱爆发。其实,倭寇问题早已横亘于李朝与日本之间,曾出现数次一触即发的危机,所幸皆能化险为夷,并自日本足利幕府当政后,倭寇之患稍减,两国并互派使节,情势绽露和平的曙光。然而,日本国内经历一次“应仁大乱”(1467~1477)之后,幕府实力大减,威令不行,以致从李朝的中宗时代前后起,倭寇再度猖獗,成为两国铲除不尽的心腹大患。中宗三十九年(1544),侵袭庆尚南道蛇梁的倭寇,以及宣祖二十年(1586),掠夺全罗道兴阳的倭寇,更是目无法纪,恣肆地烧杀掳掠,其势锐不可当。后来,丰臣秀吉讨平倭寇,与李朝树立正常的贸易关系。孰料,秀吉亦心怀不轨,意欲得寸进尺地征服明朝,遂议请李朝遣军首开先锋,并要求假道其境。宣祖朝中的党争原已十分炽烈,加上其与宗主国明朝的关系至为错综复杂,因而论争四起,朝议不决,延误了对日本的答覆,终使秀吉下定征讨朝鲜的决心。日本‧文禄元年(1592)四月,秀吉命小西行长及加藤清正等部将,率领十五万八千大军,突然渡海袭击朝鲜。日军的攻势凌厉,于五月初一举攻陷京城,实施军管。非但如此,日方还军分两路,企图合力掠取八道,清正的军队北进之后,曾深入兀良哈的东北部。日军奇袭战奏效,虽然归功于其军队训练有素、骁勇善战。不过,自红巾贼入侵事件结束后,朝鲜境内和平日久,军民耽于逸乐,几乎不知战争为何物,加上党争不息,使得王权衰落,在在皆促使其无力应变,唯有拱手称臣一途了。
  际此危急存亡之秋,独有一人攘臂而出,倾全力鼓舞民心士气,亲率军队一马当先地冲锋陷阵,终于力挽狂澜,逼退强敌,这位万民景仰的民族英雄,正是西山大师休静。
  休静(1520~1603)以庆松堂一禅为授戒之师,以芙蓉灵观为传法之师,并承受了兜率山学默大师的印可。他乃明宗一朝僧科复旧时第一届僧科及第者,尔后三年半期间,历任禅科大道、中德、大德(禅师)、教宗判事、都大师、判事宗事,可谓着实飞黄腾达了一段时间。三十七岁那年,宣称愿重归禅僧本分,解印绶,入金刚山,自此游方于头流山、智异山、太白山、五台山,当他尽兴而返,于妙香山设座之后,前来问道者络绎于途,其门前几可成市。宣祖二十三年(1589),郑汝立等人向朝廷告发僧侣的种种不法行径,演变为喧腾一时的“己丑年叛逆事件”,休静无辜受累,被诬告为系一介妖僧无业之徒,与其弟子泗溟惟政一起做了阶下囚。然则邪不胜正,休静终于洗脱嫌疑,反而获得与宣祖心契的机会,自此声名益噪,群众更加宣扬其德。
  宣祖二十六年四月三十日,国王避倭兵而走平安道义州,自其行幸所在发诏给各道,吁请各地群雄起义兵御敌,并且特别通告妙香山普贤寺的休静,希望他能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休静以七十三岁的年迈之身慷概奋起,送檄文给全国丛林,并令其门徒泗溟大师惟政、雷默大师处英、骑虚大师灵圭等人,率领义僧参加战斗行列。宣祖赐封休静“八道禅教十六宗都总摄”的称号,并饬令地方官吏礼遇之。总摄的职称曾出现于高丽朝代恭愍王二十年(1371),彼时是王师懒翁所得的“大曹溪宗师禅教都总摄”之号,系以管摄僧侣为务,故而休静的职位相当于阵中僧军的统帅。
  倭军强悍,但因僧民联合的游击战术成功,名将李舜臣所率的水军又在海上击溃日军,断其后续补给之路,明朝也出兵与小西行长相对峙,自此进入持久战。战局随之陷入胶着状态,拖延八年之后,秀吉殁世,战戈之火始熄。朝鲜全境因炮火肆虐,几乎沦为焦土,人口骤减,良田荒芜,农奴逃散,庄园也崩溃殆尽。
  战后,宣祖勒封休静为议政府领议政,相当于国家的最高顾问,并赐以“紫国都大禅师教都总摄扶宗树教普济登阶尊者”的封号。同时,所有参加战列的僧侣,皆获得禅科及第的恩典。若就废止了僧科的当时来说,这种恩典祇不过等于发给了度牒而已,但其地位则较号牌僧高出了一等。
  纵观休静所获得的称号既是“禅教都总摄”,则此举意味着到了休静之时,禅教二宗业已融合为一体,无论就宗制或教学上而言,都含有重大意义。
  若论休静的教学情况,其平日所倡导的是念佛禅,并且躬身实践,同时主张三教一致。他曾为“阿弥陀佛帧”作跋,并撰著《三家龟鉴》《禅教释》《禅教诀》《云水坛》《清虚堂集》等书。《三家龟鉴》乃禅家龟鉴,他认为有关佛道修行的念佛、教及禅三门,在究极里都可摄入见性一门,遂以此在禅中解消了净土宗与教宗。自休静之后,朝鲜佛教的趋势即成为一面倒的三教一致论,并且以禅为其出发点,教相学也透过禅的立场加以解释。
  休静的弟子中,松云惟政于倭乱之后即出使日本德川幕府,另有鞭羊彦机、静观一禅、逍遥太能、青梅印悟、中观海眼、奇岩法坚等才艺纵横之士,亦皆能卓然而立,各成一派,使其教化日见盛行。尤以松云派、鞭羊派、静观派、逍遥派等四大门派,形成了西山之后的四大主脉,派中成派,枝繁叶茂,值得大书特书。
  [参考资料] 《李朝宣祖实录》;《朝鲜佛教通史》;《李朝佛教》;《朝鲜禅教史》;《韩国佛书解题辞典》(东国大学校佛教文化研究所编);《东师列传》卷二。